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2篇 |
免费 | 282篇 |
国内免费 | 3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4篇 |
大气科学 | 300篇 |
地球物理 | 185篇 |
地质学 | 608篇 |
海洋学 | 181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101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亚大地幔楔及其在东亚大陆边缘演化中的作用逐渐被学术界重视.文章对东亚大地幔楔的物质组成、化学不均一性以及中国东部新生代板内玄武岩的成因进行综述,并尝试提出大地幔楔体系中板内岩浆的成因机制.主要认识包括:(1)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大致可以解释为高硅和低硅端员熔体的混合物.东北、华北和华南玄武岩共享一个低硅熔体端员,它具有高全碱、和型微量元素特征,其~(206)Pb/~(204)Pb较典型HIMU玄武岩偏低,Nd-Hf同位素具有(年轻的)太平洋洋壳特征,源区为含碳酸盐的榴辉岩+橄榄岩地幔.高硅玄武岩端员具有低全碱、和其Pb-Nd-Hf同位素落入印度洋型地幔范围,源区为石榴石辉石岩.高硅玄武岩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地区差异:华北具有EM1型富集组分特征,华南具有EM2型富集组分特点,而东北兼有EM1和EM2两种富集组分.(2)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含有洋壳、水、沉积碳酸盐和岩石圈地幔组分,说明东亚大地幔楔含有大量再循环物质.根据其主要出现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地区,并结合滞留板块的空间分布和地幔导电率特征,推测这些再循环组分主要来源于滞留在地幔过渡带的太平洋板片,而EM1或EM2组分来自浅部的岩石圈地幔.(3)根据石榴石辉石岩和碳酸盐化榴辉岩/橄榄岩的固相线,限定高硅玄武岩和低硅玄武岩的初始起源深度分别为100km和~300km.东亚大地幔楔具有垂向不均一的结构:上部含有EM1或EM2地幔组分,显示为印度洋地幔型同位素特征,下部含有太平洋板块物质组分;自下而上H_2O和CO_2含量逐渐降低.(4)在地幔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脱碳和脱水作用及相关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大地幔楔体系中板内岩浆成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13.
文章在系统收集近年来东秦岭地区主要的钼、金、铅锌银矿C-H-O同位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的C-H-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综合研究。其结果认为东秦岭钼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极为相似,初始成矿流体均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温深源流体,随着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与地壳岩石水岩反应作用后的浅源流体不断加入其中,使得矿床的成矿流体表现深源流体和具有雨水性质的浅部流体的混合特征;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聚集在地壳下部的拆离带,与下部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流体-岩浆混合体系,受构造运动控制,在不同的地球物理化学边界层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915.
为解决地磁台站受干扰的问题,对不同干扰源进行相应特征与频谱分析发现,多噪声源干扰并无优势频段,并且相互叠加,呈现高度非线性。针对地磁观测信号易受轨道交通噪声、仪器自身噪声、高压直流噪声和行车脉冲噪声等干扰,提出一种能根据外部环境激励而自主调节滤波参数的非线性核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对实际受干扰地磁信号进行处理,验证核自适应滤波具有抑制台站常见地磁噪声的特性,可为地磁干扰抑制技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16.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相似文献
917.
选用2004—2017年不同时期的Landsat ETM+/OLI影像,利用2014年海阳核电站附近实测数据建立该区域表层悬浮泥沙质量浓度的多组反演模型,对比分析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冬季高于夏季,其分布受河流输沙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双重影响,丁字河口为悬浮泥沙的重要供应来源。研究区内高质量浓度悬浮泥沙占比在海岸工程施工时期有升高现象。海岸工程建设对邻近海域悬浮泥沙的分布会产生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反演海阳市邻近海域悬浮泥沙质量浓度可以反映人类海岸工程活动的影响。遥感技术监测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点可以揭示环境的变迁,为众多海岸工程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18.
提出了基于抖动量化和信噪比(SNR)的自适应鲁棒音频盲水印算法。在分析经典量化方法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抖动量化嵌入和提取水印的方法,抖动量由密钥控制的混沌通过映射产生,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针对现有水印算法需通过反复实验确定合适嵌入强度的问题,算法基于音频内容的信噪比公式自适应地计算水印嵌入强度。实验表明,本算法是不可听的,对常规信号处理操作是鲁棒的。 相似文献
919.
920.
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定点渔获、分类鉴定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定期对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该流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39种,分属于12目33科67属,以鲤形目(43.17%)和鲈形目(30.22%)鱼类为主.绚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7.45%)、鳊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1.57%)和缎虎鱼科(占鲈形目总数的30.95%)成为优势种类.与历史资料比较,名贵鱼类濒临灭绝,主要经济鱼类明显减少,渔获物趋向低龄化、小型化.本研究还分析了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对合理开发与保护鱼类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