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01.
102.
黑赖沟流域位于内蒙古风-水两相交互侵蚀区域,主河道的泥沙输移特征较为复杂。为了分析河道沉积粒度与地貌过程的关系,文中主要通过探讨粒度参数与外营力特征的关系对沉积粒度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河床沉积粒度参数、风成颗粒的最大粒径、河流功率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沿河道方向的连续变化值进行了计算,分别对不同河段的外营力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将粒度参数作为因变量,其余三者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河段外营力对河床沉积物的影响特征不同,其中上游河段河床沉积物主要受径流和风力作用影响;中游河段主要受河流作用影响,沉积颗粒的分选性最差,沉积颗粒的大小与河流功率关系密切,粗质颗粒难以被搬运到下游河段;下游河段受库布齐沙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就河道整体特征来讲,河道两侧地貌的侵蚀演化特征对河道内的沉积颗粒影响不显著,河床沉积物特征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其中沉积颗粒的平均粒径主要反映了河流功率的大小,风力作用对沉积颗粒的分选性具有一定影响。河道内的风成颗粒主要来自流域西部,粒径值不会大于0.88Φ,其中下游河段内的风成颗粒比上游河段略粗。总而言之,河流作用对河道沉积粒度特征的影响起主要作用,风力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03.
太行山屹立在华北平原西侧,气势磅礴,巍然突兀。在地质构造上,适位于中朝陆台中枢地区,历来为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因而论述颇多。有人认为太行山是以褶皱运动为特征,为燕山运动的产物;有人认为太行山系发生于燕山运动末期的断裂束,属山西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构造特征基本上和北京西山相同,表现为开阔背斜或向斜,并有穹窿构造及拗陷盆地伴生,断层较多,虽然有时也有倒转褶皱及逆掩断层存在,但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104.
105.
顾志峰  季金华 《江苏地质》1999,23(2):101-103
阐述了改性聚乙烯醇胶水的制备工艺,并以此作彩粒成型剂,应用羟乙基纤维素———膨润土复合增稠剂作抗沉剂和稳定剂,与苯丙乳液等成膜剂、无机颜料等制成无毒、阻燃的水性多彩涂料。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在对马达加斯加地质演化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监测,结合已有水文资料对Mahajanga盆地岩溶的水文效应开展研究。受地质结构、岩性等条件的控制,Mahajanga盆地东部演化形成绵延近300 km的岩溶槽,在西南部则形成面积达12 000 km2的岩溶台地。岩溶槽和岩溶台地的岩溶发育均以水平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发育较浅,岩溶形态则呈现出明显的均等溶蚀特征。盆地东部岩溶槽拦截了大部分来自高原的河流,是马达加斯加最重要的汇流区,同时,特殊的地质结构也演化形成独特的地下“汇流”系统。岩溶槽区内平缓的河床比降、复杂的河流网络、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洼地、分布广泛的松散堆积层以及面积广阔的地下岩溶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水循环调节库,对水文过程将产生较大的“滞流”效应。盆地西南部的岩溶台地面积广,规模大,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储水“水库”,对地表径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截断奇异值方法(TSVD)是解决病态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关键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截断参数.首先对TSVD方法克服病态性的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当的截断参数应当使TSVD解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消除被小奇异值放大的噪声对真解的污染,二是尽量提高解的分辨率以保持解的准确性.然后提出了基于信噪差异指标的选择截断参数的新方法,该方法以TSVD解在不同截断方式下的信噪差异为指标,对TSVD克服病态性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据此选择截断参数.最后通过对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向下延拓问题的模拟计算,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学报》2020,42(2):196-204
2016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MS7.2强余震。本文利用美国内华达大学内华达大地测量实验室网站获得此次大地震周围共30多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它台站的IGS08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采用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SH作为区域位移参考框架的核心站,获取了此次MS7.2强余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区域参考框架位移时间序列,得到了此次强余震前后的位移时空变化图像。结果显示:尽管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作为东日本MW9.0地震的强余震,受其震后形变的影响强烈,但其地壳水平形变的前兆规律与已观测到的大地震一致;不同的是东日本MW9.0地震前的垂直位移无积累,而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前后的垂直位移保持MW9.0地震后均匀而缓慢的衰减变化;临震前震中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的东西分量明显减速,有的甚至减至零,是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两种同震位移及其成因,并推断地壳水平运动挤压是此次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9.
中华绒螯蟹鳃的组织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华绒螯蟹鳃详细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每条鳃由一扁平的鳃轴及其向两边发现片状鳃叶组成,鳃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上皮细胞向角质层伸出指状突出以扩大表面积。上皮细胞向鳃腔突出延伸形成鳃腔隔。鳃腔内的膨大细胞实际上是上皮细胞向鳃腔内分裂形成突起,然后生长膨大而成,膨大细胞将鳃腔隔成迂回的通道,更有利于气候的交换和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0.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健康和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解(Eriocheir sinensis)进行了微病理学研究,在病蟹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多呈球状或棒状,直径在0.22-035μm之间,具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典型的细胞核,该微生物在发病初期主要出现于血细胞中,发病晚期大量出现于鳃腔中和心脏、附肢肌肉、消化道、消化腺和生殖腺中的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中。回感实验表明该生物是江苏淮阴地区河蟹“主贺抖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