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崂山花岗岩大型气泡状晶洞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崂山A型花岗岩中发现了一些大型气泡状晶洞,最大的直径可达3.1 m,远超过以往报道过的花岗岩晶洞。这一发现,不仅对研究崂山花岗岩形成的原生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揭示了崂山花岗岩\"天然石臼\"的真正成因。同时,从洞穴学角度也肯定了一种新的洞穴类型的存在。花岗岩大型气泡状晶洞是珍稀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价值,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32.
近十年(2011-202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地质工作适应需求变化历经深度的转型发展,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本文作者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结合西南各省(市、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评估报告、油气企业勘查成果,并查阅各专业领域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含矿产勘查等)进展进行较全面地总结和阐述,并提出未来十年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展望。近十年的重要进展包括较大幅度提高了1∶5万为主的区域地质调查程度;提出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地层格架等新认识;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00多处,实现了铜、锰、铝、金、锂、铅锌、铍、晶质石墨、磷、天然气等战略性矿产勘查突破和多个新区、新类型、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提高了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水平;查明了重点地区和流域的水文地质和水资源状况,解决了乌蒙山等贫困缺水地区大批群众的用水困难;圈定了约53600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新兴了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诸多调查新领域,探索建立了相关的调查理论与技术方法。调查成果提高了我国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有效地支撑服务区域内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地质调查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预计未来十年的地质调查会在支撑服务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地质安全风险防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国土空间利用、区域地球科学理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创新发展。本文可为同行了解西南地区地质调查进展和理解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33.

为了提高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降低重要基础设施的地震灾害风险,基于浙江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数据成果,综合考虑体育场馆的建造年代、场地类别、设防标准、建筑面积、建筑物现状等情况,对浙江省部分体育场馆进行地震灾害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深入探讨影响体育场馆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不同风险隐患等级体育场馆的建议,包括局部加固、专项评估、民众科普等。开展此次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专项评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省内体育场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情况和摸清体育场馆抗震设防能力底数,为后续开展大范围重要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排查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有效推进浙江省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34.
相邻监测井的同震差异响应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同震响应机理的路径之一。2020年2月3号青白江地震引发了龙泉山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及水质的异常变化。利用多种水化学组分及水位的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相邻两口监测井的同震差异响应特征,讨论了水化学组分及水位差异响应机理。在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ZK1水位变幅较ZK6大,表明ZK1对本次地震响应的敏感性高于ZK6。地震主要引起了处于还原环境(Eh<0)的第二含水层(主要离子为 < span class=\"inline-formula-span\" > < span class=\"inline-formula-span\" > ${rm{NH}}_4^+ $ < /span > < img text_id=' class='formula-img' style='display:none;' src='202104019_Z-20210916092230.png'/ > < /span > < img text_id=' class='formula-img' style='display:none;' src='202104019_Z-20210916092230.png'/ > 和 < span class=\"inline-formula-span\" > < span class=\"inline-formula-span\" > ${rm{NO}}_3^- $ < /span > < img text_id=' class='formula-img' style='display:none;' src='202104019_Z-20210916085441.png'/ > < /span > < img text_id=' class='formula-img' style='display:none;' src='202104019_Z-20210916085441.png'/ > )中地下水向ZK1的排泄,而处于氧化环境(Eh>0)的第一含水层(高浓度Cl−,高TDS及pH)中地下水主要向ZK6排泄。不同含水层水体向井排泄和混合是造成两口井地下水化学组分差异响应的原因。根据震后井水位及水化学组分的趋势变化规律分析,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不排水体积改变是造成地下水水位阶跃变化的主要原因,ZK1周围第二含水层发生了塑性变形,渗透性发生了永久改变,而ZK6周围岩体发生弹性变形,渗透性未发生永久改变。  相似文献   
635.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定量反演矿区复垦植被生物量是高效、动态、大面积监测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内蒙古草原露天煤矿为研究区,联合遥感光学与雷达数据各自的优势,探索基于Worldview-3(WV-3)与Sentinel-1 SAR数据的矿区复垦植被生物量反演方法,选择主成分-小波变换(W-PCA)算法对W...  相似文献   
636.
基于近60年(1959-2018年)系列水下地形资料,研究九段沙成形以来的地貌演化特征和动力成因。结果表明:九段沙1959-1990年处于稳速淤涨、以低滩为主的自然演化状态;近30年(1990-2018年),0 m及以上高滩受植被生长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作用快速淤涨,-1^-2 m滩面受干扰程度小、稳速淤涨;近20年(1998-2018年),-3 m及以下低滩受流域减沙和临近的大型涉水工程影响淤涨放缓并由淤积转冲刷,期间流域减沙使得九段沙淤积放缓滩地由低到高向上延伸。未来流域来沙可能进一步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九段沙将面临-3 m及以下低滩进一步冲蚀,-3 m以上滩地淤积放缓并由低到高逐渐转冲的风险。  相似文献   
637.

古环境DNA(ancient environmental DNA,简称ancient eDNA)指保存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ancient DNA,简称aDNA)。与直接从古代生物遗存内获取的单一物种古DNA不同,古环境DNA为多种生物的混合DNA,常常以小片段DNA分子形式吸附在腐殖质和矿物颗粒上,主要从粪化石、牙结石、肠道残留物、冰川、冻土、泥炭、湖泊、海洋、洞穴和遗址沉积物等环境样品中获得。古环境DNA研究自1998年开始兴起,经历了早期的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古代物种鉴定,到DNA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古代生物类群恢复,再到近期的鸟枪法宏基因组(shotgun metagenomic)古生态系统重建等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可以完成对古环境样品中大部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检测。相比于传统的动植物化石形态鉴定手段,古环境DNA研究具有样品用量少、方法简单快捷、不依赖于化石、一次实验可以确定大量物种信息等优势。目前,国际上的古环境DNA研究在古生态环境重建、古代农业发展、古代人类食性、人类扩散历史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环境考古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发表了大量成果,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少有报道。本文综述了古环境DNA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应用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认为随着古环境DNA研究技术的日趋完善,其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638.
常规时间域地震属性分析是利用由叠前深度偏移数据转换至时间域的数据,这种转换将造成有效高频信息的损失,为了充分利用深度域资料成像精度高的优势,有必要开展深度域资料属性分析工作。由于深度域波数与频率和波速有关,如何获得高分辨率深度波数谱是深度域地震属性分析的关键。采用基于稀疏反演的谱分解方法,通过建立深度域过完备子波库,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提高深度波数谱计算分辨率,通过理论模型的深度波数谱属性计算,并与时频谱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含油气储层的深度波数谱变化特征,通过实际资料的深度波数谱属性分析应用,验证利用深度波数谱进行含油气性预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深度波数谱分解方法具有较高分辨率,可作为深度域含油气储层预测的高精度手段之一。实际数据应用表明,深度波数谱含油气储层下方出现低波数伴影现象,可作为深度域指示油气储层存在的标志,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深度波数谱分解方法可有效识别低波数伴影异常,对深度域地震资料进行含油气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639.
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首先,构建站点区域的住宅价格拟合模型,其次,解析住宅的空间增值规律与各拟合指标的溢价效力,并进一步提取站点区域住宅项目溢价增值特征,最后梳理价值捕获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显著,并随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住宅价格不断衰减。2)不同指标要素对站点区域住宅溢价效力不同,其中区位交通层面指标的溢价贡献最大,其次是邻里环境层面指标,建筑形态层面指标的贡献最小。3)依据模型得分结果构建四元组对站点区域进行评估,能识别站点区域的溢价规律与地理效应,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溢价效应与价值捕获的系统联系。同时基于合肥实践,针对中国公有制土地制度,通过剖析轨道融资与溢价捕获的互动关系,提出了适应性的土地利用策略与溢价分配方法,以推动轨道交通溢价归公、城市居民共享地利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40.
李春卉  顾松竹 《地球科学》2018,43(11):3891-3900
二叠纪节房虫类有孔虫形态学高阶分类现状表明,苏联和美国两个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存在尖锐对立.追溯两个学派高阶分类特征的历史渊源后,评述了当前有孔虫的高阶形态学分类.美国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源自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学者;苏联学派的高阶分类特征则是进化分类方法应用的自然结果.苏联学派将系统发育贯彻始终,较美国学派更符合逻辑,但其系统发育重建缺乏科学性.通过结合形态、分支系统和分子系统发生等方法,有望解决二叠纪节房虫类的高阶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