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143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体冷却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采自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地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13件标本中的20件矿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数据显示,样品的(^40Ar/^39Ar)i值均接近尼尔值(295.5±5),且绝大部分样品的坪年龄与其反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测样品的^40Ar/^39Ar年龄大都集中在1.3Ma和2.5Ma左右,表明南迦巴瓦地区在上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早期均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事件。本次测试的样品采自不同的高程及不同的构造单元,且样品原岩的成因及岩性各异,但沿着大峡谷由北向南不同地段的样品的不同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相近,而同一样品中不同矿物的^40Ar/^39Ar年龄大小又并非完全按照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高低来分布,表明该地区在上新世以来的岩体冷却速率很大,以致该地区的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过程与处于缓慢冷却环境中的封闭过程明显不同。以本文报道的数据估算,南迦巴瓦地区的岩体在最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120~240℃/Ma,岩体抬升速率达3.4—6.9mm/a。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展望未来时,不少人士也提出了人类面临的,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爆炸等尖锐矛盾。我国虽然无需采用这些耸人听闻的概念,但这种尖锐矛盾同样隐藏在发展之中,急待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党中央最近指出:解决食品问题,从长远来看,还必须调整国民的食物结构。这个问题如同计划生育一样,应当是一项基本决策,这是一项英明的决策。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  相似文献   
13.
Starting from the widespread phenomena of porous bottoms in the near shore region, considering fully the diversity of bottom topography and wave number variation, and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evanescent modes, a general linear wave theory for water waves propagating over uneven porous bottoms in the near shore region is established by use of Green‘s scond identity. This theory can be reduced to a number of the most typical mild-slope equations curreutly in use and provide a reliable research basis for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water wave theory involving porous bottoms.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沉降及油气热成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达权 《海洋学报》1987,9(2):199-208
本文运用D.McKenzie提出的拉张盆地延伸沉降模式,结合南海北部的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经过数学处理,解除沉积压实作用,考虑了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影响,得出盆地的沉降演变过程,并估计了盆地的拉张程度。根据不同的拉张程度,研究了盆地的古地温及热演变过程,作出在沉降过程的时间-温度-深度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了地层中油气的热成熟度指数,得出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约在2000—2500米深度上开始生油,在近3000米深度上大量生油,约近5000米生油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5.
南海海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及莫霍面等深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复杂,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油气远景区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南海开展了多次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我们利用重力测量资料编制了南海海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和莫霍面等深图;它不仅可估算地壳厚度,推断某些地质构造,了解海区重力场对大地测量座标原点的垂线偏差的影响,还可提出如何进行详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的意见,对岩石圈的研究及油气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方法学科,并在聚煤作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就近海型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历史以及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近海环境的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平面(基准面)上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时提出煤层厚度受泥炭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控制:靠陆一侧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面位置;而靠海一侧障壁-潟湖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中,厚煤层主要出现在初始海泛面的位置;但就整个三级复合层序来说,层序中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最大海泛面附近的位置。对于中国晚古生代近海型煤系中常见的“根土岩-煤-石灰岩”序列,聚煤作用发生于海相石灰岩“滞后时段”,即在海侵之后、海相石灰岩层真正沉积下来之前的时段,这一时段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平衡,有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介绍孙阁主任医师运用调神疏风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经验。 孙师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复感风邪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经筋,其基本病机为经气痹阻,经筋功能失调。临床应重视调神、安神、治神,同时辅以疏风治疗,形神同治,疗效较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进行了系统归类。详细介绍了崩滑体变形监测、物理场与化学场监测、地下水监测和滑坡等诱发因素监测方法、特点。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文章还介绍了BOTDR新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文章提出了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集成的基础和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20.
渭河盆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通过对盆地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对减少地质灾害,合理的开发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