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46篇 |
海洋学 | 5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茶卡北山锂铍矿床位于青海南山西部,区域构造上处于宗务隆山陆缘裂谷带东段。矿体赋存于花岗伟晶岩脉中,围岩为低角闪岩−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组合,该套变质岩作为锂铍矿体围岩,对于探讨柴北缘锂铍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岩石组合,将其单独厘定为茶卡北山片岩岩组,通过对片岩开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特征研究和锆石U−Pb(LA−ICP−MS)测年,限定形成时代为南华纪—奥陶纪,为宗务隆山陆缘裂谷带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
32.
三角顶金矿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唯一发现的产出于中酸性岩体中“似玲珑式”金矿,矿床具有重要的区域找矿意义。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岩矿石原生晕特征、含金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区域成矿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含金石英脉、含金硅化糜棱岩反映了三角顶矿区多期次、多流体参与的叠加复合成矿作用,其中含金石英脉呈现浅成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的特征,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含金硅化糜棱岩型矿石与动力变质作用关系更为密切;三角顶金矿成矿深度由西向东增大,西矿区石英脉型矿体代表了该期成矿的顶部,形成了石英脉型的穹顶式金矿化层。在矿区西侧的石英脉型穹顶式金矿化层和矿区东侧的含金糜棱岩化带中,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3.
针对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中方形局部窗口不能很好地适应小波系数自身边缘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局部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小波分解,其次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对图像的各尺度小波系数分别进行分割,分割技术选用SLIC超像素分割法得到具有相似统计特性的不规则局部块,然后对每个分割块内的小波系数进行BayesShrink阈值估计和软阈值收缩,最后通过小波逆变换得到去噪图像,并在3幅标准测试图像和一幅高光谱影像上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小波系数自身的边缘特征,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数值指标。 相似文献
34.
35.
针对GF-4卫星PMS传感器具备5个积分时间的成像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辐射区域网平差的交叉辐射定标方法。首先,利用敦煌辐射校正场地区时间序列有效MODIS影像集,构建该区域高精度BRDF模型。其次,考虑BRDF和SBAF校正,从该地区Landsat-8卫星OLI影像和PMS影像中提取辐射控制点。然后,设置DN值和CV限制条件,在凝视成像状态下从不同积分时间PMS影像中提取辐射连接点。最后,利用新建定标模型计算各积分时间状态下的定标系数。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积分时间的各波段平均绝对定标精度均优于5.18%,且不同积分时间影像间各波段辐射差异最高降低36.64%。同时,探讨了辐射控制点分布、BRDF、SBAF和辐射连接点筛选条件对定标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PMS传感器交叉辐射定标流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秦皇岛-唐山沿海地区进行地热资源勘查.在该测区布设6条测线,获得103个测点的野外资料.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得到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二维反演电阻率模型,根据当地区域地质资料,对地层、断裂构造进行推断解释,并结合华北地区地热资源类型及其与地质构造特征的关系,圈定该测区地热资源远景区. 相似文献
40.
英买潜山区白云岩油气藏受白云岩物性夹层控制,在开发后期局部富集的剩余油,是开发挖潜稳产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对白云岩岩心、薄片、物性和测井资料的分析,描述和识别了英买潜山区寒武系-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特征,认为本区主要发育泥晶白云岩夹层、泥粉晶白云岩夹层、粉晶白云岩夹层三套。垂向上,白云岩夹层主要发育在各米级旋回向上变浅序列的下部,成透镜状、条带状分布,厚度为0.5~2.5 m不等。该区夹层起着渗流屏障作用,控制着剩余油分布,影响生产井的无水采油期时间和含水率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