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2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6篇 |
大气科学 | 186篇 |
地球物理 | 126篇 |
地质学 | 648篇 |
海洋学 | 10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86篇 |
自然地理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21.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2O3-SiO2及n(Si)-n(AlⅣ)图解表明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演化方向与岩石化学系列的转化是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侵入体遭受了长城系古硐井岩群1.38% ~3.15%的混染.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约7.31%的玄武质岩浆.岩石的TiO2、Na2O、K2O、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均很低;除一件样品外,其余岩石的εNd(t)值为+2.54~ +2.81,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处于物理化学条件相对稳定的近平衡状态,局部不平衡分离结晶形成堆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岩浆结晶温度约为1070℃.由于岩浆源区熔融程度低,导致原生岩浆贫硫,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橄榄辉长苏长岩侵入体不具备硫达到过饱和进而发生铜镍硫化物熔离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2.
衡阳、零陵两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以前曾有朱森、赵金科、刘元镇等人在本区作过地质调查工作。解放后,又先后有十多个单位在这里找矿和填图。为搞清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积累了很多资料,但对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划分、对比问题迄今未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见表1)。 相似文献
23.
24.
地下介质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非均质体,其非均质尺度对地震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组11种直径的玻璃珠高速非均质模型,研究了这种三维非均质体对纵波传播的影响。每个模型中玻璃珠的体积分数(10%)相同,玻璃珠直径在0.18-11mm范围内变化。通过三种基质频率(0.83、0.61和0.34MHz)的超声脉冲测试,分析了纵波随非均质体尺度变化的波场特征及基质波数与非均质尺度乘积(ka)对纵波速度的影响。实验发现,非均质尺度影响波的传播,其波场变化较为复杂,记录的波形、振幅、速度等的变化与非均质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非均质体尺度较大的前向散射,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明显的直达波与衍射波,这表明对于大尺度非均匀体,不能忽略直达波与衍射波的影响;速度与ka的关系表现出频率依赖性,这主要是由波数k、非均质尺度a引起的速度变化率不同引起的;不论是依据波形、振幅变化规律,还是不同频率速度与非均质尺度a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射线近似转换点在ka=10附近;当ka小于1时,速度缓慢变化并逐渐接近有效介质速度;对于速度扰动较大的非均匀介质,实验室测量的射线速度要明显小于微扰理论预测的速度。 相似文献
25.
本文针对二次离子质谱分析珊瑚氧同位素组成过程中存在的非规律性基体效应问题,提出多控制点分段计算并分段校正珊瑚的氧同位素分馏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比了原位微区分析的珊瑚δ~(18)O_(PDB)和磷酸法分析对应的月分辨率的珊瑚粉末氧同位素结果,两者展示了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本文提出的校正方法可以校正样品差异带来的基体效应,能够简单并有效地提高珊瑚微区氧同位素的准确度。该方法对研究珊瑚中氧同位素分馏机理、评估珊瑚生命效应的影响以及利用氧同位素重建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海皮杰克矿的大型铀矿床产于三迭纪的琴尔建造(Chinle formation)中的辛钠隆普(Shinarump)段中,该段岩层充填在切入下伏地层——三迭纪摩恩科比建造(Moenkopi formation)的古河道中。根据矿物学特征已将该矿床划分为硫化物带,过渡带和氧化带。在所有各带中都可鑑定出下列三种类型的矿石:木质“碎屑”的交代产物,较大木质碎块的交代产物和层状矿石。硫化物带的矿石由晶质铀矿和伴生的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斑铜矿、方铅矿等组成。这些原生硫化物矿石看来赋存在含较多碳化植物残体和粉砂质的透水性较好的岩层中。铀和铜提供了在硫化物带和过渡带内部有次生富集作用的证据。过渡带的矿石含有晶质铀矿和硫化矿物的残余,和大量的针铁矿及黄钾铁矾。氧化带的矿石以含铁的氧化物为主,并且不含硫化矿物。有些铀、铜和铁在风化作用中保存下来,但是大部分锰、锌和铅在氧化作用中被带走了。 相似文献
27.
在陆-气相互作用中,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导热率等)和土壤湿度等陆面状况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黄土高原横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幅员辽阔.该复杂下垫面上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而且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黄土高原区域的土壤热状况及土壤温度的研究是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温度状况,分析了造成各种下垫面温度分布和变化不同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在近地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振幅逐渐减小,40 cm土壤温度相对以上各层变化不明显.就季节变化而言,土壤温度在1 a中有两次稳定状态.第一次出现在4月上旬,其值约为6 ℃左右;第二次出现在11月中旬,温度值为14℃.相对于全年土壤温度而言,在12月到次年2月有一个低温中心,温度低于零度;7~8月间有一个暖中心.各层土壤温度在1月份是最低的,其后一路上升,4、5月份是土壤温度快速上升期,至8月上旬土壤温度达到最大值,为土壤升温期;其后温度开始下降.土壤温度梯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土壤的热量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加大,土壤温度梯度转为负值,深层土壤从地表获得能量,到了傍晚19时左右,温度梯度又转为正值;土壤温度梯度的变幅在有植被时要明显小于无植被时.各站的日平均土壤导热率,柴寺、塬下和中心站分别是1.43,1.24,1.17 W· m-1·k-1,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地的不同是各站土壤温度分布和土壤热传导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铜陵冬瓜山层状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硫产地,区内分布着一系列喷流沉积及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层状铜金矿床。本文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热液流体和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的成矿机制,重点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冬瓜山铜矿床热液流体氢、氧、碳和锶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混有少量大气降水;CO2可能主要来自被岩浆同化的原始地层中海相沉积碳酸盐;ISr具有地壳物质来源的特征。各种类型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硫具有海底喷流沉积和后期岩浆热液叠加作用的特征,铅则以上地壳铅为主,混有少量的地幔铅。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的突变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冻结深度减少比较显著.当高原积雪偏少时,华南和西南降水偏多,而当高原冻结较厚时,全国的降水几乎都偏少.通过计算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与全国夏季降水的单因子相关和复相关发现,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共同考虑两个因子的影响,则能够提高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考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有3个明显的相关带,分别是北部沿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北部到陕北最后到河西走廊,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则是沿武夷山经南岭到云贵高原中部. 相似文献
30.
海鸥沙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 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 虎门涨潮射流和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是影响海鸥沙形成演变的主要动力。6000—2500a BP, 受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的影响, 海鸥沙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冲刷无沉积状态, 由虎门涨潮射流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海鸥沙南部沉积, 沉积速率约为0.67mm·a -1; 2500—1700a BP, 随着番禺平原的发育, 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逐渐消弱, 海鸥沙进入一个快速沉积期, 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mm·a -1, 沉积由两端向中间发展; 1700—600a BP, 随着沙湾水道的形成, 海鸥沙中部迅速发展, 至600a BP左右, 海鸥沙基本形成并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