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91.
Based on 1948 - 2004 monthly Reynold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NCEP/NCAR atmospheric reanalysis dat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utumn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IODM) and the strength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EOF and smooth correla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re are two dominant modes of autumn SSTA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ey are the uniformly signed basin-wide mode (USBM) and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IODM), respectively.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USBM are prevailing decadal to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zed by a unanimous pattern, while the IODM mainly represen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STA. (2) When positive (negative) IODM exists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preceding fall, the SCS summer monsoon will be weak (strong).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IODM and that of SCS summer monsoon i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warm phase of long-term trend but insignificant during the cool phase. (3) Whe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 (weak), the IODM will be in its positive (negative) phase during the following fall seaso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CS summer monsoon and that of IODM is significant during both the warm and cool phase of the long-term trend, but insignifica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phases.  相似文献   
392.
393.
通过对洋口港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调查,以及江苏LNG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评估,定量分析了江苏LNG项目对工程海域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和渔业资源的损失和影响。江苏LNG项目施工期造成主要底栖生物资源损失量为1.31t,造成潮间带生物资源损失量为258.84t,造成临近海区渔业损失量为54.65t;营运期造成临近海区渔业损失量为382.4t。  相似文献   
394.
用差热分析和目测法重新测量了KF KCl系相图 ,差热分析和极限斜率法计算都证明KF在KCl中有显著的有限固溶度。据此对前人所作的KF KCl系熔盐溶液的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作了修正。分子动力学计算也证明 :在KCl一侧KF KCl系熔盐混合为弱放热过程 ,而不是前人根据KF KCl系无固溶度的假定所算出的吸热过程。我们的计算结果与Kleppa的精密量热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95.
地应力测量的应力恢复法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传统应力恢复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应力恢复法。通过室内试验求出了改进应力恢复法的关键系数-应力等效系数,并运用数值模拟进行检验,同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通过现场实践,证明了改进应力恢复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6.
徐六泾-白茆沙河段治理工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长江口徐六泾节点河段宽度大于长度,对主流流向和下游河势的控制作用相当有限,上游南通河段主流摆动和河势变化直接造成白茆沙河段的主流摆动和南支河段滩槽演变;白茆沙河段江面迅速展宽,水流动力减弱,但潮流作用较强,白茆沙和扁担沙漫滩切滩分流以及北支分流是造成北水道上下口淤塞和南水道上口常年浅滩碍航的根本原因,而大洪水年代庞大的白茆沙沙体加速下泄往往会引起南支河段的河势变动。白茆沙河段目前出现的优良河势和南北水道优良的水深条件是百年来难得的机遇,应尽早采取治理措施,稳定河势,否则将贻误时机。定床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后,徐六泾节点将形成窄长控流通道,白茆沙滩面流速显著减小,南、北水道分流比稳定,上、下口浅滩流速坛大5%~10%,能有效地稳定白茆沙河段目前的优良河势和水深条件,确保长江口打通深水航道后5~10万吨级海轮通航。  相似文献   
397.
为了探讨中国东部高原南部边界,收集整理皖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的资料,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大致以132 Ma为界分为早(150~132 Ma)、晚(132~120 Ma)2期:早期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少量二云母花岗岩,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花岗岩主要是富钾质的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指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南界不在长江中下游一线,而应当延伸到皖南及邻区。“皖南高原”大约形成于150~132 Ma期间,在132 Ma左右发生了垮塌,高原的界线向北退缩到长江中下游一线。中国东部高原整体垮塌在125 Ma左右,但是还残留有一些加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东侧的辽东、胶东、苏北、宁镇一带。  相似文献   
398.
频率域地震吸收CT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频率域地震吸收CT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在地震波频谱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几何扩散校正 ,通过对共炮点记录引入共炮点参数的方法 ,将震源的影响与介质的吸收效应区分开来 ,对地质介质的吸收系数成像 .吸收系数对介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缺陷敏感 ,因而用来研究工程岩体的断裂、破碎带及空区等可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将波速和吸收两种CT方法联合使用 ,可为地质与工程的结构诊断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工程地质、矿床构造及稳伏矿体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相似文献   
399.
围岩二次应力场是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应力释放并重新进行调整形成的,其分布和大小与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状况有关,并且直接影响着施工安全和支护措施的优化。本文利用适于现场操作的改进型应力恢复法现场测试围岩的二次应力场,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其沿隧道轴线及横断面方向的变化,分析其与原始地应力场、围岩类别、断裂构造、浅表生改造、地下水状态及施工状况等因素的相关性,不仅为地下工程围岩二次应力场研究提供了资料,而且为隧道信息化施工及时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00.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6年8月4~1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盛况,概略介绍了大会期间探矿工程学科的活动情况,阐述了以大陆科学钻探、地质钻探新技术主要成果为内容的钻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