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6月,是收获麦子的季节。然而,令基层工作人员头疼的是,村民焚烧秸秆成了老大难。这不,6月6日,天刚擦黑,在荥阳市贾峪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动态巡查返回的路上,突然发现远处的田地里浓烟滚滚。  相似文献   
152.
直剪试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勘察中用来测定土的抗剪强度。针对直剪试验中,试验持续时间长、产生的测量数据多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VB6.0与USB7660多功能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对系统各部分的设计思路及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实验表明,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在岩土工程勘察土方直剪试验过程中对测量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3.
基于ArcGIS Engine的GIS开发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rcGIS Engine是ArcGIS9新推出的嵌入式组件库。重点分析了ArcGIS Engine在GIS开发方面的优势,深入探讨了ArcGIS Engine开发的关键技术。使用VB6.0作为编程语言。结合以某区交通旅游数据,探讨了利用ArcGIS Engine进行GIS开发的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4.
黑河流域观测通量的空间代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表湍流通量包括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它的准确测定对天气气候预报、农业节水和水资源管理等意义重大。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通量测量技术有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前者是单点观测,观测范围通常只有几百米;后者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观测从几百米到十几公里尺度上的区域湍流通量。建立了EC和LAS通量解析足迹模型,详细介绍了足迹模型的理论依据和建立方法,并对二者模型的异同进行了阐释。在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中,以高寒与干旱区伴生的黑河流域为试验区,包括寒区水文试验、森林水文试验和干旱区水文试验,使用足迹模型分别分析了临泽草地站、阿柔冻融观测站的EC、LAS观测通量的源区,结合风向变化规律,对二者通量观测差异进行分析解释;分析了盈科灌区绿洲站、大野口关滩森林站的EC观测数据,以及阿柔冻融观测站的EC、LAS观测数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月份,进行观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通量观测站点进行空间代表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得到观测站点通量源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足迹模型在通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为今后通量观测数据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5.
坡度在坡面侵蚀中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靳长兴 《地理研究》1996,15(3):57-63
本文分析了坡度在坡面侵蚀中的作用,包括不同坡度下被蚀体的特征差异,坡度对坡面溅蚀、坡面入渗、坡面径流及坡面侵蚀的影响,最后从理论上阐明了坡面侵蚀中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56.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布设了100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地壳分层性明显,以C界面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上、下地壳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些次一级的界面;横向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北至西南地壳逐渐变厚,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由下地壳厚度的变化所引起;地壳平均速度,总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其中在泽库以西和海原地区的速度值明显偏低;在泽库以西存在多个壳内低速层,在海原附近存在一个低速层;壳内反射界面,沿测线由东北至西南逐步增多;从地震反射波形来看,在海原地区Pc波非常强,且延续时间长;另外,在海原地区和泽库以西地区Pm波的复杂性系数很大,远远大于其他地段的值.以上结果表明,泽库以西地区和海原地区地壳-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结构异常,反映了巴颜喀拉地块和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7.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50km6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 波、S波走时,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S波速度扰动图象,以及vp/vs扰动分布图象;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自12km 深度开始,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这可作为伽师强震群发震特点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58.
布雅花岗岩体侵位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断隆带下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 其主体由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布雅花岗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457.03~445.07 Ma), 是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其具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 岩体为准铝质Ⅰ型花岗岩, 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即高Ba、Sr和LREE含量, 高Sr/Y、La/Yb值, 低Y(5.9×10-6~8.0×10-6)、Yb(0.41×10-6~0.72×10-6)和HREE(4.01×10-6~5.02×10-6),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 无明显Eu负异常, 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为岩石圈的拆沉和减薄作用引发地幔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 后伴随着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形成了高Ba-Sr的布雅花岗岩, 其物质来源很可能与含远洋沉积物(含碳酸盐岩)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以及早元古埃连卡特岩群基底物质所组成的混合源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9.
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值较低(-20.43~-6.39),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8~2.2Ga之间。上火山岩系为局限于断陷盆地内的早白垩世晚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贫硅贫碱但同样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Eu异常明显,εHf(t)值较高(-10.00~-4.51)。研究表明,上下火山岩系均表现出随时代变新ΣREE和LREE分异程度降低的趋势,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元古代陆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低Sr流纹岩类,但上火山岩系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烈的壳幔作用;例外的是下火山岩系西山头组上部熔岩,属东南沿海罕见的橄榄玄粗岩系列高Sr粗面英安岩,以富集Sr、Ti、Co、Ni和低的εHf(t)为特征,推断由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综合对比表明,东南沿海深部壳幔作用具有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逐渐增强、自南往北依次减弱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0.
省国土资源厅各位领导: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之际,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及全市人民向省国土资源厅一年来对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年的祝福,恭祝省国土资源厅各位领导及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