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37篇 |
地球物理 | 35篇 |
地质学 | 229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7篇 |
1935年 | 2篇 |
1933年 | 10篇 |
1931年 | 2篇 |
192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401.
西沙群岛海产博氏藻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鉴定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蓝藻标本时,发现采自东岛的一号标本为博氏藻属Borzia Cohn的一个新种——西沙博氏藻Borzia xishaensis sp.nov.。同时,在镜检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发现该新种的繁殖方式较特殊,迄今在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中是罕见的。现将其形态特征及繁殖方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02.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的辽东黄花甸地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前人将该区的花岗质岩石统称为花岗质混杂岩。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质混杂岩解体为时代及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块状、条痕状、片麻状的不同构造类型,均显示富SiO_2(72.37%~77.44%)、贫Al_2O_3(11.69%~13.21%)、富K_2O(3.97%~5.11%)的特征,Na_2O/K_2O=0.64~1.08,TiO_2含量在0.18%~0.34%之间,MnO、MgO和P_2O_5的含量较低,分别为0.01%~0.07%、0.12%~0.32%和0.01%~0.06%,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分布在1.33~1.45之间,A/NK在1.49~2.60之间,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Sr、Ba、Ti、P强烈亏损,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大部分为具有清晰震荡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从3个样品获得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2185±29Ma、2183±13Ma、2166±10Ma,据目前所获得南辽河群碎屑锆石年龄(1.95~2.15Ga),本文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代要早于南辽河群地层沉积的时间,构成了南辽河群地层沉积的基底。花岗闪长岩呈岩枝状侵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里尔峪组地层中,富SiO_2(72.54%~74.31%)、Al_2O_3(15.01%~16.17%),全碱(K_2O+Na_2O)平均7.77%,相对富钠(Na_2O/K_2O=1.27~2.82),贫钙、镁,MgO平均为0.26%,CaO平均为1.59%,Mg#值平均为54.0,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分布在1.61~1.78之间,A/NK在1.49~2.60之间,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具明显的Eu正异常,Y/Yb低,Sr/Y高,而且强烈亏损Th、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K、Rb、Sr等低场强元素,具有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特征。花岗闪长岩的锆石大部分为具有清晰震荡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从2个样品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95±18Ma、1995±13Ma。可以推断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2.0Ga左右。本文认为具有A型特征的黑云二长花岗岩是陆块内部拉伸减薄-裂解过程中下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花岗闪长岩是俯冲过程中所形成火山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活动的产物。以上研究表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可能经历了在2.2~2.15Ga左右的拉伸裂解过程和2.0Ga左右俯冲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03.
根据阶梯状黄土路堑高边坡的特点,假定其滑移面下段为圆弧型,中上段为直线型,上段为垂直型的复合面,利用传统稳定系数的概念,导出阶梯状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表达式.经实际检验,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04.
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的U-Pb年龄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铜陵是我国著名的铜(金)、铁成矿带,其金属矿产与区内燕山期侵入岩有着密切的时空、成因联系。本文应用SHRIMP方法对小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表明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形成于139Ma,这一年龄记录了与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的时代。另外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中含有的残留锆石给出了太古宙-古元古代(2670~2025Ma)的年龄信息,表明基底岩石参与了铜官山石英闪长岩的形成,这与由Sr-Nd同位素示踪得出的结果一致,暗示区内石英闪长岩浆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或前寒武纪岩石是其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 相似文献
405.
一、概况小麦干热风是我国北方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影响很大,它是引起年际小麦产量波动的气象因素之一。因此,我国气象和农业部门都很重视干热风的研究。早在六十年代,一些农业气象科技人员即对干热风危害作过不少研究。七十年代中期,中国农科院委托原华北农业大学主持的北方麦区干热风科研协作组,曾对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生理机制、天气形势、气候特征,以及防御措施效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八十年代初,中央气象局又委托陕西、甘肃、河南省气象局召集,由山东、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宁夏、天津、江苏、安 相似文献
406.
湖南浏阳永和天青石赋存于二叠系栖霞组,由生物屑泥灰岩或泥晶灰岩构成的灰岩瘤状体中。瘤状体中含一团或数团呈放射状类似菊花的天青石晶簇。 分析结果证实,本区天青石晶体成分纯净,仅含有少量方解石。据化学分析数据,运用氧原子法计算,其晶体化学式是(Sr 0.97600,Ba 0.0012)SO4。 野外和镜下观察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菊花状天青石是在碳酸盐沉淀后,在成岩阶段,由于介质性质(Eh、pH等)的变化,原先呈分散状分布的天青石重新溶解,向弱酸性和氧逸度较高的地方聚集结晶而成。 相似文献
407.
本文流域产流的主要环节,以流域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与产流过程的关系为依据,吸收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的合理结构,并与常规的前期影响雨量算法结合起来,建立产流事件模型。模型在汉江支流丹江和洵河两个流域应用,其产流合格率达80%以上,经验表明,此模型简便易行,使用效果好,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08.
本研究从红树林沉积物样品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ms-2,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基因片段比对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ms-2。对其产酶性质进行研究表明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为胞外酶而非膜锚定酶,该酶具有良好的嗜热性,且在弱酸条件下酶活性较高,最适宜温度和pH分别为65℃和6. 0,在此条件下最高酶活性为0. 655 7 U/cm3;另外,在浓度为1 mmol/dm3Cu2+、Mg2+、Zn2+、Fe3+和Mn2+条件下,Cu2+对酶活性无显著影响,Mg2+、Zn2+、Fe3+和Mn2+对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Mn2+的抑制最为明显,酶活性下降了29. 96%。由于产业应用中酶解纤维素时通常需要在55~60℃的温度下进行,研究获得的嗜热纤维素酶不仅适合这样的温度环境,还能维持较高的酶活性水平,并且对Cu2+、Mg2+、Zn2+、Fe3+较不敏感,有利于产业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10.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悬臂梁理论和运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是一种既注重变形过程又注重力学分析的可行方法。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研究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首先通过野外现象的观测,提出能对反倾层状边坡变形几何空间条件进行分区的“基准面”的概念,再利用“基准面”分析岩层分区破坏模式的力学机制,认为破坏面的形成机制是弯曲拉裂和压缩剪切的共同作用结果,对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中的各参数确定给出假设或理论分析,建立了计算模型。以重庆市巫溪县中梁水库硝洞槽-郑家大沟库段反倾岸坡为例,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识别基础上,应用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理论分析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给出反倾层状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计算步骤,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该分析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破坏区大体分为滑移区、倾倒区和倾倒变形影响区,破坏区大小由坡角、岩层倾角、坡高共同决定,当三者关系(见式(13))大于0时,才存在破坏区,才有可能发生变形破坏。研究成果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