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2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篇 |
大气科学 | 77篇 |
地球物理 | 173篇 |
地质学 | 468篇 |
海洋学 | 105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41.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广泛分布着性质极为特殊的多年冻土。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旅游业以及国防建设的发展 ,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加大 ,许多工程建筑修筑于冻土地基之上。这不仅带来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冻土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总结了目前冻土在力学特性、地基处理以及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指出了冻土研究的应用前景 ,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的建设 ,尤其对青藏铁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2.
从江高增锰矿处于区域性雷公岭向斜北西翼次级岜扒向斜展布区,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NE、NNE展布,该矿床是黔东南地区现今唯一具有中型规模的海相沉积碳酸锰矿床,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岩系中,矿石自然类型为碳酸锰矿石,按结构构造划分为块状矿石和条带状矿石,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低磷低铁富锰矿石和高磷低铁贫锰矿石。通过高增锰矿床与黔东铜仁松桃"大塘坡式"锰矿床相比,其赋矿层位、矿体特征、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石类型相同,而矿床规模相差甚远、成锰盆地沉积相分带特征不明显。通过成锰盆地特征、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分析,高增锰矿深部及外围地区仍具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43.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44.
245.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中国的一条主要超壳断裂带,也是祁连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带。利用近几年取得的人工地震、重力、航磁、地热等资料,从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就该断裂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46.
247.
地学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大型沉积盆地及相关领域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总结了研究工作应遵循的3个步骤:地质规律总结、地学空间信息数字化和模型三维可视化.以微观NaCl晶胞为例,介绍了由地质结构模型到数学模型再到可视化模型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宏观地质结构建模研究,对常见的模型单元进行了分类,认为地表信息模型单元集、地下信息模型单元集以及模型单元的集成是有效表征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直观和新颖的工具.该方法所具有的三维空间查询功能为深入的地质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248.
249.
干燥失水现象是引起膨胀土裂隙萌生和扩展的关键性因素,裂隙的演化过程对土体结构完整性和地基的长期稳定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膨胀土干缩裂隙的演化特点,对原状土试样开展显微CT扫描试验,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获取了土体细观裂隙的二维/三维图像与特征参数,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干缩裂隙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维重构后的数字模型还原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特征,与试样实测的体积有较好的一致性;从显微CT图像中可以提取细观裂隙的量化指标,如裂隙率、裂隙数量、裂隙体积与裂隙结构特征参数等;随着含水率从24.0%下降至12.0%,膨胀土的裂隙率、裂隙体积呈增大趋势,裂隙数量呈减小趋势;根据裂隙的体积和几何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连通裂隙和独立裂隙,干燥过程中连通裂隙的体积占比显著提高,独立裂隙数量不断减少;球棒模型有效地模拟了膨胀土裂隙的几何形态特征,在干燥失水过程中等效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喉道长度与孔喉配位数均有增大趋势,裂隙连通性显著增强;SEM图像表明细观裂隙的连通与黏土颗粒排列形式、粒间孔隙发育程度等存在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50.
基于WMTS标准服务的电子地图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数据更新问题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的电子地图更新体系,同时阐述了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应用于广东实际,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