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黄土高原的泥流灾害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泥流特征的研究,查明区内泥流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两岸及其主要支流流域,泥流对居民点、工厂、矿山、公路、铁路以及农业生产不仅带来不少麻烦,而且造成很大危害。人们筑路修渠、采矿建厂及不合理的堆放废渣、毁林毁草等加剧了泥流的发展,近年来,黄土高原泥流发生的频次日渐同,应从保护植被、稳固坡体、植树种草、挡排导及严禁乱弃废渣土石待方面加强对人为泥流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22.
秦岭黄土-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凤州和商州两地黄土剖面中65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高,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低。从孢粉组合来看,秦岭黄土堆积时的植被一般为森林草原型原森林型,气候较寒冷但偏湿,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一般为夏绿阔叶林型,反映出暖温带气候。显而易见,无论是黄土堆积时期还是古土壤发育时期,秦岭山地的气候都较黄土高原地区湿热。  相似文献   
23.
黄土高原河谷阶地黄土地层结构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及其支流因受地壳不断间歇性隆升的影响而形成了5—6级阶地,这些阶地多系黄土覆盖阶地。以六盘山为界,河谷阶地黄土地层结构可分为东、西阶地地层区。六盘山以西河流阶地一般为6级。第6级阶地(T6)冲积黄土状土之上全系无层理黄土,厚310~505 m,含21—23层古土壤,是迄今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黄土开始堆积的时间不早于1.43 MaBP。T5上的黄土厚200~400 m,含14—16层古土壤,黄土最早是在1.23 MaBP开始堆积的。T4上的黄土厚100~200 m,含5—6层古土壤,开始沉积时间为0.62 MaBP。T3上的黄土包括L1和S1,厚40~65 m,形成于0.12 MaBP。T2冲积黄土状土之上的风积黄土厚20~35 m,形成时间约为0.03 MaBP。T1冲积黄土状土之上为S0、L0及MS,厚1.5~2.5 m,形成时间不早于0.01 MaBP。六盘山以东的河谷阶地一般为5级。T5风积黄土厚70~90 m,含11—16层古土壤,黄土开始堆积时间不早于1.23 MaBP。T4黄土厚40~70 m,含8—9层古土壤,形成时间不晚于0.80 MaBP。T3的黄土包括L1—S6之间的土层,厚25~45 m,形成于0.62 MaBP。T2的黄土由L1和S1构成,厚10~17 m,形成于0.12 MaBP。T1冲积黄土状土之上为S0、L0及MS,厚1.5~2.5 m,形成时间不早于0.01 MaBP。  相似文献   
24.
西安白鹿塬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的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的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根据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000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阶段。  相似文献   
25.
黄土显微结构类型与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雷祥义 《地质学报》1989,63(2):182-191
  相似文献   
26.
雷祥义 《第四纪研究》1992,12(2):128-135,194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包括三层黄土(L11、L12、L13)和三层古土壤(S01、S02、S1),共六个层次。Q4/Q3界线划在S0/L11界面上,年龄约为10000aB.P.;Q3/Q2界线划在S1/L2界面上,年龄约为120000aB.P.。在区域上自北向南,晚更新世黄土的显微结构由微胶结结构组合逐渐过渡为半胶结结构组合,直到胶结结构组合,黄土的力学性质相应地由差变好。在剖面中自上而下,黄土的显微结构类型与其力学性质指标之间亦存在着上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显微结构类型作为评价黄土工程性质的一种简便方法大有在工程实践中推广使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7.
西安附近黄士孔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隙是黄土体内未被骨架颗粒和胶结物占据的空间。它的成因、形状、大小、多少及分布特征都直接影响着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关于它的研究确有不少论述,但主要是偏光镜下的定性描述。为了定量研究黄土孔隙的大小、分布特征及其所连通的相应孔隙体积的大小,笔者对西安东郊白鹿塬的刘家坡、水家咀及文家坡三处剖面不同时代的黄土孔隙作了压汞法测试,并在扫描电镜及偏光镜下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28.
关中黄土塬区人类水利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关中盆地黄土塬区人类水利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形成过程和机制,提出了水利事业和保护地质环境二者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9.
在秦岭的一些山间盆地、河谷阶地等弱剥蚀的地段发育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凤州杨家山剖面(34°00′N,106°39′E)可以作为秦岭的代表黄土剖面。该剖面黄土厚约82m,由33层黄土和33层古土壤构成。黄土层中夹有两层粉砂质黄土(L_9和L_(15)),古土壤层中S_5是由3层古土壤组成的。黄土下伏晚第三纪红粘土。该剖面磁性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剖面包括了布容正极性带和松山负极性带,二者的界线(B/M)位于第8层黄土(L_8)中部。松山反极性时黄土中记录了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