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495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横岗-罗湖断裂是深圳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深圳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现今构造变形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作者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组合探槽开挖、断层带物质年龄测试(TL、ESR)等手段,分析了横岗-罗湖中南段第四纪活动期次、活动时代。初步认为,横岗-罗湖断裂在第四纪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活动,其最新活动时代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约0.14~0.31 Ma。为了定量监测该断裂现今构造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对断裂进行了动态形变监测、GPS形变监测、地应力及应变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断裂现今变形速率在0.05~0.5 mm/a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活动水平。断层活动方式以右旋正断与左旋逆冲交替进行,逆冲活动幅度较大,左旋活动略具优势,表明断裂现今变形具有螺旋式渐进的特征。同时,在监测时间段内,2010年11月19日深圳发生了MS2.8地震。通过分析应变仪和砂土应力仪记录的数据,发现在深圳MS2.8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异常,这可能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3.
九瑞地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Cu-Au-Mo(Fe)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江西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以来,在九瑞矿集区界首—大桥背斜核部新发现的首个中型以上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宝山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了6件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47.2±3.6)Ma~(150.5±2.7)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8±1)Ma,MSWD=1.03。6件样品其等时线年龄为(148.6±2.6)Ma,MSWD=1.9,代表了宝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其他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武山、城门山、湖北丰山洞、鸡笼山、宋家冲、邓家山、通江岭)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东南、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高度一致,它们均为中国东部EW特堤斯构造域向NE古太平洋构造域大转折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导致壳幔同熔所引起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岩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4.
蒙皂石—乙二醇有机复合体结构模型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例蒙皂石-乙二醇有机复合体的结构研究,修正了传统的结构模型,并从化学键、有机分子模型及层间域的有效空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证明了所提出的新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在新的结构模型中,乙二醇分子为梯形排列。单位晶胞所容纳的乙二醇分子为4个,每个乙二醇分子与可酸盐层基底形成两个氢键,并且乙二醇分子的构型显示了极性分子的性质,层间域Ca离子和剩余水分子正对于六方网环的中心,与另一例的乙二醇分子相对应,新结构  相似文献   
965.
重磁勘探对于分析地热系统特征和成因十分重要。北京城市副中心当前地热开发程度较低,为给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对近期完成的1:50000高精度区域重力测量资料,开展了场源边缘检测、2.5D剖面反演和三维反演计算。利用归一化Theta图垂向导数和一阶水平方向导数获得了精度更高的断裂位置,研究了断裂汇交特征;使用频率域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获得了两条不同方向剖面的基岩起伏形态;使用信赖域反演算法获得了5 km以浅地层三维视密度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100 000航磁和钻孔资料分析,综合研究了副中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热控制作用,得到结论如下:(1)研究区断裂构造以近NE向和NW向为主。NE向断裂延伸较远、梯度带宽,但被NW向断裂切割改造迹象明显。(2)太古界结晶基底差异性隆升使区内储层和盖层厚度变化大。研究区南部隆起区蓟县系储层厚度变薄或缺失。新生界盖层在隆起区厚度为200~800 m,在断陷盆地区达2000 m以上。(3)南苑—通县断裂和夏垫断裂是区内良好导热构造; NW向台湖断裂、张家湾断裂与NE向燕郊断裂、姚辛庄断裂是主要导水通道,与南苑—通县断裂和夏垫断裂交...  相似文献   
966.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67.
The change processes and trends of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 for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 issue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area, which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even global changes.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combined with Linear Regression(LR) model and Inverse Distance Weighing(IDW) method, this paper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hange history and trend of the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 in Bohai Bay. The ...  相似文献   
9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及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7日夜间湖北宜昌地区一次致灾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局地强降水产生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表现出中低层中尺度动力抬升强、降水效率高、地形作用明显等特点。峡谷入口处地面中尺度涡旋与强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造成强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较弱的引导气流和山体阻挡作用使得局地降水维持时间长,共同造成了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回波的低质心结构提高了降水效率,降水过程中单体的后向传播也使局地累计雨量增大。  相似文献   
969.
970.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海洋上空大气边界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variations of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ABL)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ounding datasets obtained four times daily during May-June 1998 on board Research Vessels Kexue 1 and Shiyan 3. The MABL height is defined as the height at the lowest level where virtu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1 K from the surf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BL height decreased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remained the same over the southern SCS,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ell for the northern and rose for the southern SCS after the monsoon onset. Over the northern SCS, a decrease in both the SST and the surface latent-heat flux after the onset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of the MABL height as well as a decoupling of MABL from clouds. It was found that MABL height reduction corresponded to rainfall occurrence. Over the southern SCS, a probable reason for the constant increase of SST and surface heat flux was the rainfall and internal atmospheric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