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1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337篇
地球物理   370篇
地质学   918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38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5篇
  1974年   1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20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本文在信息获取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分析了目前我国空间地理数据快速分发系统的发展形势,详细地探讨了其关键技术和发展策略,简述了用于空间地理数据传输的可行途径和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932.
利用中国气象局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014—2015年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加密观测试验时次数据,采用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的蒸散算法,详细计算自然沙地、人工绿地以时次为单位的蒸散值。计算过程中采用多种参数算法,增加了观测数据的利用率,提高了计算精度,并尝试通过影响因子的变量赋值研究,量化蒸散的计算增减。结果表明:(1)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都较好地刻画出了蒸散的年内变化,自然沙地计算值量级更贴近实际观测值,这与蒸散计算方法适用性有关。(2)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在植被生长季与观测值的差值较大,自然沙地与观测值的差值较小;冷季人工绿地蒸散计算值与观测值接近,自然沙地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差相对较大。(3)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 m平均气温、2 m平均风速、饱和水汽压的斜率是计算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和2 m平均风速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呈线性增长。2 m平均气温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表现比较稳定,饱和水汽压的斜率随着赋值递增,蒸散差值时次百分比与年累计差值略有递减。因此,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的蒸散算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适用性较好,人工绿地比自然沙地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33.
Using Nancay Radioheliograph (NRH) imaging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SOHO/Michelson Doppler Imager (MDI) magnetogram observations and coronal magnetic field extrapolation, we studied the magnetic nature of metric noise storm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Four events are selected: the events of 2000 July 14, 2001 April 26, 2002 August 16 and 2001 March 28. The identified noise storm sources cover or partially cover the active regions (ARs), but the centers of storm sources are offset from the ARs. Using extrapolated magnetic field lines, we find that the noise storm sources trac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open and closed field lin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disappearance of noise storm source is follow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burst source. The burst sources spread on the solar disk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correspond to the extent of the CME in LASCO C2 field of view. All the SOHO/Extreme Ultraviolet Imaging Telescope (EIT) dimmings associ- ated with noise storm sources are located at the periphery of noise storms where the magnetic lines of force were previously closed and low-lying. When the closed field becomes partially or fully open, the basic configurations of noise storm sources are changed, then the noise storm sources are no longer observed. 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variations of noise storms manifest the restructuring or reconfiguring of the coronal magnetic field.  相似文献   
934.
最近在玛湖凹陷斜坡区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砂体内钻遇工业油流,但其沉积成因还未见报道.以玛西斜坡区为研究范围,在岩心沉积特征观察、镜下岩矿成分分析及粒度分析等基础上,结合测、钻井资料等,对白碱滩组沉积相类型进行鉴定,并阐明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白碱滩组内包含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两个相类型,并可进一步细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  相似文献   
935.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台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以东的活动区内,是一个在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经海相中—古生界、陆相中生界和新生界多期沉积叠覆而成的叠合盆地。近年来,在崂山隆起上的地震剖面获得了较好的深层反射,隆起上存在较连续分布、厚度超过4~5 km的中生界—上古生界地层。但由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勘探程度低,制约着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崂山隆起区海相中—古生界地层的构造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崂山隆起区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滑脱带为界划分为上下2套海相构造层,其形成演化受晋宁运动、广西运动、东吴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影响,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边缘克拉通、稳定台地、抬升剥蚀及陆内造山阶段。其中海相上构造层假整合或不整合覆于海相下构造层之上,由于受后期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作用,造成其在崂山隆起区遭受强烈的隆升褶皱和剥蚀夷平,逆冲断裂广泛发育,并伴随着逆掩推覆和滑脱作用,上构造层的上部地层显著减薄甚至缺失,残留厚度变化较大。该区断裂发育较弱,主要有2组方向的断裂,一组为EW向断裂,这类断裂规模较大,但不发育;一组为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936.
本文采用了一种碳纤维加热光缆的光纤含水率测试方法(简称C-AHFO法),解决了AHFO法监测土的含水率长期(16个月)稳定性问题,并开展了室内标定和现场原位土的含水率监测试验,确定了土中含水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值模型。室内率定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可用分段函数表述。当含水率小于0.08 m3·m-3时,可采用线性关系表述;高于0.08 m3·m-3时可采用对数函数表述。经过16个月的现场监测表明:C-AHFO法在此时间范围稳定,可对土的含水率进行分布式监测,测试误差不超过0.033 m3·m-3,可准确地反映天气和季节变化过程中表层土(深度小于20 cm)的湿度变化,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为土的大面积实时含水率分布式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37.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麓冲断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表地质、二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建立了两条横穿天山南、北麓库车河地区和金钩河—安集海河地区的构造剖面,从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探讨新生代以来不同序次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叠加过程、以及叠加过程中断层形态、褶皱形态与位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分析表明,上新世早期(4.2~5Ma)可能是天山南、北麓新生代冲断褶皱的主要形成期,发育自天山内部的台阶状逆断层在向两侧沉积盆地扩展过程中形成多个滑脱面和断坡,断层位移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从而形成南北方向背斜带成排分布的构造格局。在天山南麓库车河剖面中,控制库车地区构造变形的三条台阶状逆断层位移量分别为5.7km、6.3km和18km,它们的活动时代由老到新,而位移量却逐渐增大,反映新生代以来天山南麓的冲断作用可能存在一个加速的过程。按上述数值计算,渐新世(23M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1.3mm/a,上新世(5.2±0.2M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3.6mm/a。在天山北麓金钩河—安集海河剖面中,山前深部楔形体内的断层位移量为16.9km,但只有6km的位移量沿中上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层内的滑脱面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而至第三排背斜带,位移量已递减为0.22~0.29km。以上新世早期(4.2~5Ma)作为构造活动时间,计算出该剖面上、下构造层上新世以来的缩短速率为2.6~3.1mm/a和3.8~4.5mm/a,其中下构造层内的山前深部楔形体、霍尔果斯深层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缩短速率分别为3.9~4.6mm/a、1.2~1.4mm/a和0.04~0.38mm/a,这说明由于断层位移量在向北传递过程中不断被褶皱作用吸收或沿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各排背斜带的变形强度由南向北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938.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沙粒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风沙流中沙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床面沙粒平均粒径。其中粉沙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相对含量呈现幂函数增加,极细沙和细沙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中平均粒径(φ)值在3.58~3.81;分选系数集中在0.46~0.55,分选性较好;偏度值变化范围为-0.006~0.1,峰度变化值在0.94~0.96。半流动沙地风沙流中平均粒径小于流动沙地,分选性较好。平均粒径(φ)与分选系数、峰度和偏度均呈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偏度、峰态间呈现正相关,峰态与偏态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区沙粒主要以细沙、极细沙和粉沙为主,分选性较好,沙粒粒径分布符合正态。流动沙地较半流动沙地风蚀程度大,地表沙粒粒径粗。策勒地区地表风沙来源主要为风成沙,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悬移质次之。  相似文献   
939.
兵地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兵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为促进兵地旅游系统的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共生理论,运用可达性模型、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分析、泰森多边形等方法研究兵地旅游的资源共生演化、经济联系变化、网络结构特征,探究兵地旅游共生发展的模式、格局与机制。结果表明:(1)兵地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资源开发处于偏利共生关系。(2)兵地旅游资源非均衡共生特征明显,呈现“兵团依附地方、弱势依托强势”共生分布特征,形成“中央一心多点→外围多心多点”共生演化格局。(3)可达性呈现中心→外围圈层递减结构,依托旅游交通网络形成偏利共生纽带。(4)旅游经济联系具有距离衰减、南北差异、兵地差距、同城效应特征。(5)归纳兵地旅游“间歇寄生、间歇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的区域共生模式,文化共生、资源共生、产业共生主次递进和主客互动的要素共生维度,“一核三点八心两圈三带”的共生发展格局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合同美”的共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40.
四川省历时7年建立了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图表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其中图表数据库涵盖67086个地质钻孔的基本信息,以“三图一表”的形式进行表达,属性数据库包含8537个地质钻孔,包括钻孔工程信息、钻孔地质信息、样品测试数据等相关数据项。钻孔数据已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四川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展示平台上集成与展示。在该数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结构分析及可视化处理功能,实现了对成果的统计分析,并对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工程选址、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进行了模拟,在应用场景模拟中,通过数据清洗与挖掘、三维地质建模、地质三维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地质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提高了四川省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了地质数据的社会显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