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洛河油田长61低渗透油层由于含油饱和度变化大、油层非均质强,再加淡水钻井液侵入,造成油层电阻率径向分布不均且变化大。通过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水层的径向电阻率均为增阻侵入,油层、油水同层的径向电阻率普遍具有减阻侵入、低阻环带、高阻环带特征或相关趋势。其中,减阻侵入有助于识别高含油饱和度、高电阻率油层和油水同层,低阻环带和高阻环带有助于识别低电阻率油水同层。另外,部分油水同层的双感应-八侧向测井径向电阻率组合具有“增阻侵入”且深感应电阻率低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受双感应-八侧向测井探测范围限制,为低阻环带靠近井眼附近遭受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的结果,深感应测井反映的是侵入带电阻率而不是油水同层的电阻率,容易被误解释为水层。因此,对于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中具有“增阻侵入”特征且深感应电阻低值的储层,其流体性质有水层、油水同层这两种可能性,需要结合深探测测井资料或油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分析,以提高油层、水层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02.
基于龙口湾及附近海域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建设前后的潮流、波浪、纳潮量及水交换率等水动力特征,探讨了人工岛群建设对龙口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岛建设显著改变了龙口湾潮流场特征及水体运动路径,湾内受到人工岛的阻挡,流速普遍减小,局部区域潮流运动形式由往复流变为旋转流,流向变化较大,余流形成多个涡旋;湾外由于堤头挑流作用导致局部区域流速增大且余流流速增大,潮流运动形式未发生明显改变。受人工岛的掩蔽作用,人工岛及附近区域的波浪有效波高普遍减小。龙口湾潮位出现北部最大潮差变小、南部最大潮差增大的格局,壅水作用导致人工岛内部水道潮差变化明显。人工岛建设直接占据了龙口湾海域面积,导致其纳潮量明显减小,水交换率呈现南部和北部增大、人工岛北侧以及内部水道减小的特征,人工岛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水交换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工岛群建设导致龙口湾内的潮流、波浪、纳潮量以及水交换等水动力特征减弱,是引起龙口湾水动力条件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12年、2018年及2020年调查数据,探讨文昌沿岸大型海藻的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2020年文昌沿岸大型海藻有49种,其中红藻26种、褐藻15种、绿藻8种,大型海藻平均盖度为16.26%;麒麟菜仅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1种,分布面积约为8.88 km 2,平均盖度为0.66%,平均生物量为0.012 g/m 2。2012年大型海藻有37种,其平均盖度为17.54%;麒麟菜有2种,其分布面积为14.35 km 2,平均生物量为7.85 g/m 2。2012年、2018年及2020年调查期间,文昌海域大型海藻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盖度下降了1.28%,麒麟菜退化严重,面积减少了5.47 km 2,平均生物量下降了约7.84 g/m 2。大型海藻分布主要受水体与底质环境、草食性生物、海草与珊瑚的分布状况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针对文昌沿岸藻场保护,建议要加强海域监管,优化分级管理,合理采取保护措施,注重陆海统筹,促进... 相似文献
104.
对流层臭氧是一种污染气体,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影响人类健康、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本研究利用 WOUDC(The World Ozone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Data Centre)发布的臭氧探空观测数据,评估了 2007-2018 年北半球地区 GOME-2A(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 2 aboard METOP-A)、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卫星的对流层臭氧柱含量产品以及 TCR-2(Updated Tropospheric Chemistry Reanalysis)再分析对流层臭氧产品.分析结果表明,在赤道美洲地区、亚热带地区、欧洲西部和加拿大地区,GOME-2A与探空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56,相对偏差百分比绝对值不超过15%;在加拿大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OMI与探空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0.72,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为0.47~0.56;就整个北半球区域而言,TCR-2对流层臭氧柱含量与探空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0.95,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为0.18~0.48,优于其他两种卫星资料.此外,进一步探讨对流层臭氧柱含量趋势结果发现,TCR-2对流层臭氧柱含量变化趋势与探空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利用评估后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赤道美洲地区、欧洲西部地区和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柱含量增加,而近年来在北极地区、加拿大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对流层臭氧柱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5.
通过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基于露头的岩性、沉积构造、颜色及沉积环境,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0种岩相类型及7种沉积单元,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潮汐砂坝、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6种4级构型单元,它们又以复杂的组合方式构成三角洲前缘5级构型单元。构型单元的组合样式可分为垂向叠置、侧向拼接及孤立式3种。通过实地测量对构型单元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厚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为地下构型单元建模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研究目的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可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研究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气象数据,分析1990—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碳储量4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其热点区域。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 研究结果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生境质量、水土保持和碳储量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且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高值沿江分布。1990—2020年,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多数提升;土壤保持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区有所提高。②1990—2020年,3类热点区(热点区、显著热点区、极显著热点区)所占面积无显著变化,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③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之间主要为协同关系,而NPP与碳储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主要为权衡关系。为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在空间规划中应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尽量减少权衡效应,提高协同效应。 结论本次研究聚焦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基于ArcGIS和Geoda,通过整合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集,对长三角地区的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固碳能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全面评估,系统地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在格网县域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特征,为深入理解和优化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以松树皮(枝)分别与硫酸盐、金属元素等无机流体成分配制样品,置于恒温箱内,采用室内常压、恒温80℃的条件下长时间反应的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有机质在沉积后和成岩早期的腐变过程。对模拟实验中的样品进行持续观察,观察无机流体成分对油气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并对样品分别进行了族组分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流体成分不同,样品的出油情况也不尽相同,而且会对可溶抽提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8.
2010年10月21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我区联合举办了第三场“基于网络的地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闵行中学王老师执教的“河流地貌”一课,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以学习任务为引导,让学生自主考察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和工程设施,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短短的40分钟,大家都各自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收获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场景,不禁令人想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夷平面和多层地形的几个成因模式,然后提出了夷平面的模糊数学识别方法和野外鉴别标志,在此基础上,鉴别出了粤北地区铁四级夷平面,即:英德面(高程300 ̄360m)、仁化面(高程400 ̄470m)、阳山面(高程600 ̄780m)和粤北面(高程1010 ̄1350m),其形成时代分别大致为Q、N1^3-N2、E3^2-E1^2和K2-E3初,其中以粤北面形成的周期最长,代表了华南地区的广泛 相似文献
110.
欧布拉格矿区的赋矿围岩石英斑岩同时亦为成矿母岩,铜矿石的极化率η的平均值为13.75%,围岩为0.18%,表明铜金矿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应用时域激电(TDIP)法发现了两个激电异常,并综合推断了异常性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