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古台山矿床是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颇具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锑矿床。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主要赋存于南华系长安组和板溪群五强溪组。本文对古台山矿床载金矿物毒砂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和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铷、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He-Ar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的3He/4He为0.011~0.038 Ra,40Ar/36Ar值为414.4~732.6,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壳流体,同时有部分大气降水的加入。Sr同位素分析显示,含矿石英流体包裹体87Rb/86Sr变化于0.013~0.956,87Sr/86Sr变化于0.72529~0.73245;利用前人获得的成矿年龄(223.6 Ma)进行了初始锶同位素组成的返算,获得其ISr-223.6变化于0.72360~0.73167,平均0.72744。通过与印支期白马山岩体、板溪群等相关地质体锶同位素组成对比,认为古台山矿床成矿流体不可能单独来源于岩浆,而是岩浆流体运移过程中与来自基底具有高锶同位素比值的碎屑岩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He-Ar同位素揭示矿区深部及周缘地区板溪群具有更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12.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中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于研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以及金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位于该区中段的金鸡金矿床钻孔中新发现有两类花岗质岩石,分别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两类岩体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25.2±1.5)Ma和(430.6±1.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岩属I型花岗岩,其来源于地壳中变泥质岩石的部分融熔;花岗闪长岩属埃达克岩,其起源于地壳中变砂质岩石的部分融熔。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金鸡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0.722369~0.722488)、较低的(143Nd/144Nd)i(0.511941~0.511990)以及εNd(t)值较低(–8.2~–7.2),并且金鸡花岗闪长岩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值为1.75~1.84 Ga,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65~2.14 Ga)一致。金鸡金矿床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二者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事件的产物,岩体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湘东北地区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3.
114.
周超  孙骥  郭爱民  贾朋远  陆文  隗含涛  郭鼎  蔡毅 《中国地质》2020,47(4):1241-1259
古台山矿床和龙王江矿床是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颇具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锑矿床。古台山金锑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而龙王江金锑矿床则距离白马山岩体较远。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入手,讨论了成矿流体的特征、来源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99~298°C,盐度集中在2.07%~11.46%NaCleqv;龙王江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64~238°C,盐度集中在1.40%~8.41%NaCleqv。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流体;龙王江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测温,认为流体不混溶是导致古台山矿区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而龙王江矿区矿质沉淀很可能是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或大气降水的加入(混合)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5.
基于2015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相对重力和绝对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区域重力场变化与维西—乔后断裂关系密切,反映了2015—2021年期间该断裂活动引起了地表重力场变化;(2)与漾濞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经历了“弱变化—区域性异常—局部异常—四象限分布异常—大范围的正异常—反向变化发震”的演化过程;(3)重力场累积变化和差分变化图像均反映出漾濞震前两年出现显著的重力异常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四象限中心和零等值线拐弯附近;(4)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漾濞MS6.4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中期前兆现象,并基于该现象在漾濞MS6.4地震前作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强震地点判定.  相似文献   
116.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 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 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 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 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 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 分析表明, 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7.
为顺利推进我国全球地震台网建设,对挪威地震台阵(Norwegian Seismic Array,简称NORSAR)开展调研工作,获得其功能、布局等信息,以便对我国地震台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功能参考。  相似文献   
118.
本文提出用四维空间的欧氏距离DFM来表示不同地震震源机制之间的一致性,并以1975年辽宁海城ML7.3地震序列和1999年辽宁岫岩MS5.4地震序列为例分析了主震与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与DFM值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当欧氏距离DFM<50时,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接近。为了对若干次地震组成的一组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判定,引入了显著性检验方法。根据陈颙提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K,以符号检验法和统计检验量Z值检验法对岫岩MS5.4地震前小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在临近岫岩MS5.4地震前所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的一致性显著,置信度可达98%。   相似文献   
119.
实验室内的岩石黏滑实验表明:黏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黏滑和止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过程,而是由多次黏滑错动过程组成,表现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多点黏滑错动的特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近海发生了MW9.1大地震。对该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的波形记录做了分析,在ERM台(Δ=3.8°)记录的Pn震相前约125.5 s处识别出预滑错动震相Xp;在GSN 98个台的长周期波形记录上识别出三次同震黏滑错动过程中激发出的三个同震黏滑错动震相Xs1、Xs2和Xs3,以及止滑过程中激发出的止滑面波震相XsQ和XsR。根据黏滑实验和观测结果,我们认为ERM台所处的地块在主震前约69.1 s时发生了一次临震预滑错动,激发出了预滑错动震相Xp。主震发生后与弹性破裂过程同时发生了第一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1;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27.5 s时发生了第二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2;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71.0 s时发生了第三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3;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93.1 s时黏滑错动幅度达到峰值Xsm。之后进入止滑阶段,止滑过程激发出了勒夫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Q和瑞雷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R。根据XsQ和XsR震相的周期普遍大于75 s的特征,我们认为XsQ和XsR可能是地幔内传播的面波,并给出XsQ和XsR面波的走时关系。根据主震发生后同震伴随有三个子黏滑错动过程的观测证据,认为此次MW9.1大地震可能是黏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Xp震相有助于认识主震前的预滑错动过程,且有一定的前兆意义。研究Xs震相以及XsQ和XsR震相有助于认识同震黏滑错动过程并预判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120.
近年来对贵州省凯里市鱼洞河流域矿区地下水质监测表明该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以该区矿井水为研究对象,根据采集的14件矿井水样品试验数据,采用Piper三线图,对矿井水基本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典型矿山矿井水补、径、排位置取样试验研究分析矿井水污染地下水途径.结果表明:研究区矿井水pH值变化范围为2.65~6.74,其中KJ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