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9篇 |
免费 | 131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篇 |
大气科学 | 104篇 |
地球物理 | 105篇 |
地质学 | 394篇 |
海洋学 | 95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63篇 |
自然地理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51.
152.
本文运用区位、层位和生态经济理论,阐述平山县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布局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3.
虞瑶高涵陶旸王圣尧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49-52
高光谱遥感影像光谱维度高、数据量大且波段间冗余信息量大,利用集成学习算法可有效地提升高光谱遥感影像的识别精度。本文首先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分类任务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集成学习分类算法的原理,系统性阐述了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中动态集成和静态集成算法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4.
本文将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持性层探空资料和相应云区的增强显示红外云图参量值输入改进的一维半非常定暖云数值模式进行了数值试验。仅对其中三类不同降水强度的模式云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演变特征作了数值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用云模式的输出雨量(模式雨量)来预测梅雨锋降水量的简单方法。结果表明,本文云模式在研究梅雨锋降水性云的宏、微观结构和估算梅雨锋降水量等方面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5.
156.
近5ka温度的金川泥炭δ~(18)O记录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根据吉林金川泥炭纤维素20a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组成时间序列及其与有关文献资料对比,论述了中国东部过去5000a历史时期温度的变化过程,提供了大暖期、新冰期、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在该区存在的δ~(18)O证据;揭示了在约4590~3600 aBP期间存在1次大幅度自然升温过程,并讨论了此气候自然变暖对干旱、陆地植被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158.
对比分析利用涡度距平法提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 MS6.9 地震震前射出长波辐射(OLR)短期异常分布和震后InSAR技术提取的门源地震同震形变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震前红外辐射增强区与InSAR同震破裂形变区的空间位置基本吻合,扩展形式基本相似(同震破裂形变区分布在红外辐射异常区内部)。在震前的全国范围OLR空间分布上,仅青海德令哈—西宁—甘肃武威一带出现了呈“哑铃”状近WE向展布的OLR热辐射增强区,空间可辨识度高,OLR异常时空演化过程遵循了岩石应力加载破裂过程中的热异常规律,显示热异常变化与应力变化存在关联; InSAR技术提取的同震形变同样位于肃南—祁连断裂(俄堡段)、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的交汇区。InSAR同震形变结果揭示了地表形变以水平方向为主,断层运动具有典型的走滑变形特征。InSAR同震形变结果为红外遥感反映地震形变提供可检验的地质实体监测证据,验证了门源地震前辐射增强异常是地震构造地应力强度变化的遥感物理参量反映。 相似文献
159.
西藏北冈底斯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广泛;扎独顶岩体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分布广泛,呈岩基型式产出,在岩性上属二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上扎独顶岩体具有富Si O2(70.05%~74.97%)和K2O(4.09%~5.35%),贫Ca O(0.93%~2.19%)、Ti O2(0.22%~0.52%)和Al2O3(12.81%~14.24%)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9~1.0)高钾钙碱性系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偏高(∑REE=199.36×10-6~247.91×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5.82~6.88),Eu负异常明显(δEu=0.30~0.45),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呈向右缓倾的V型。微量元素显示其富集Rb、Th、K、Zr和Hf,亏损Nb、Ta、Sr、Ba、P和Ti,(Zr+Nb+Ce+Y)平均值为427.63。全岩锆石饱和温度(828~838°C)表明岩浆形成温度高。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扎独顶岩体为A型花岗岩。扎独顶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3.8±1.0)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在构造判别图解上位于碰撞后的A2型花岗岩区,是在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与壳源熔体部分熔融并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0.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边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155站1961-1999年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根据Thornthwaite公式计算水分需要量和湿润度指数,定义了-20和0的湿润指数等值线分别为季风边缘区的上、下边界线,然后分析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及其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上、下边界线的10 a际平均位置与39 a平均位置,发现中国东部季风边缘区上、下边界线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下边界的波动还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分析了季风边缘区3个分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区)的降水变化,发现各区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边界线的波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