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262篇 |
海洋学 | 5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3篇 |
自然地理 | 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01.
603.
本文利用1980—1983年7月ECMWF资料,分析了夏季热带地区经向环流的结构及它们的区域和年际差异。指出夏季热带经向环流具有双圈结构。在季风区,对流层下部为季风环流,在非季风区,为Hadley环流;对流层上部存在一独立的环流圈,季风区的中心偏北半球,非季风区的中心偏南半球;热带经向环流的双圈结构在一般年份均存在,但在异常年份(1983年),强大的垂直运动将对流层上、下部两个相对独立的环流圈紧密连接起来,成为整层统一的大范围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604.
605.
本文介绍了地形积层混合云的一维半数值模式.该模式在垂直方向上分21层,模拟空间从地面到10600m高度.模式考虑了混合云中水汽、云滴、雨滴、冰晶、霰、雪等6种水质的16种微物理过程,利用卫星云图、常规探空等实测资料提供软件系统的初始启动信息. 相似文献
606.
607.
CEVSA模型是一个基于生理生态过程模拟植物-土壤-大气系统能量交换和水碳氮耦合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机理模型,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该模型在大尺度上已经应用大量的植被生产力,碳储量和叶面积测定以及遥感反演数据进行了验证,但还缺乏在冠层和景观尺度上对模型的机理过程(如对光合,呼吸和蒸散过程及其导致的水碳通量变化)模拟的检验.以近年来生态系统机理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改进,应用一个亚热带针叶林水碳通量连续观测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分析机理模拟与涡度相关观测得到的水碳通量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差异.模型模拟的主要水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均与观测值一致.对蒸散和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近,分别解释了观测值90%和86%的变异性,但是模拟值系统偏低.模拟的年总光合碳固定(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接近于观测值,并且能够分别解释其观测值79%和88%的变异性.尽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模拟值(394 gC/m2)也与观测值(387.15 gC/m2)接近,但是它仅能解释观测值31%的变异性.与观测值相比,模拟的NEP在冬季偏低而在夏季偏高.通过与温度、水汽压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严重的高温和缺水胁迫条件下,模型没有准确模拟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过程.结果证明CEVSA模型对水碳循环的模拟与植被冠层尺度水碳通量测定结果一致,但仍然需要对极端温度和水分胁迫效应的模拟作进一步的ChinaFLUX. 相似文献
608.
对华北地台及邻近区域内重要露头及钻井剖面的石炭系及二叠系展开新一轮系统研究,发现在这一套地层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即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之间及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之间(相当于华北新分层系统上石盒子组与平顶山组之间)存在两个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后一转折更为显著:转折面之下,气候背景干热化特征突出,沉积序列呈显著水退趋势,盆地萎缩,石膏质或红色泥质岩系发育,层系沉积缺失或剥蚀缺失现象严重,特化生物类型发育;转折面之上,气候背景呈现降温趋势,沉积序列呈显著水进趋势,盆地覆盖范围急剧扩展,沉积层系在区域上呈大规模超覆,与强烈引张断陷活动相关的砂砾岩发育,暗色泥质岩层系随之出现,特化生物类型迅速衰退。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及盆地发育角度考虑,后一转折面在地史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应受到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609.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10.
??????????AT????????г??????-?????????????????????????????????????????????????????????????????????????????ɡ? ?????????????????????????0??1.0 MPa?????????С??1.0%??????????С??0.05%????????С??0.1%?????????????????0.01?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