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25篇 |
免费 | 1296篇 |
国内免费 | 15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6篇 |
大气科学 | 1221篇 |
地球物理 | 1276篇 |
地质学 | 3954篇 |
海洋学 | 1102篇 |
天文学 | 67篇 |
综合类 | 579篇 |
自然地理 | 8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70篇 |
2022年 | 234篇 |
2021年 | 248篇 |
2020年 | 213篇 |
2019年 | 270篇 |
2018年 | 298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243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293篇 |
2012年 | 316篇 |
2011年 | 323篇 |
2010年 | 362篇 |
2009年 | 343篇 |
2008年 | 325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294篇 |
2005年 | 313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66篇 |
2002年 | 208篇 |
2001年 | 222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251篇 |
1998年 | 285篇 |
1997年 | 276篇 |
1996年 | 289篇 |
1995年 | 248篇 |
1994年 | 240篇 |
1993年 | 226篇 |
1992年 | 220篇 |
1991年 | 191篇 |
1990年 | 169篇 |
1989年 | 125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49篇 |
1983年 | 59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34篇 |
1979年 | 20篇 |
1977年 | 9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8篇 |
1957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的时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浦东国际机场飞行区跑道地基强夯工程(三标)实测的不同时间的静力触探资料,讨论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强度增长的时效现象,得出: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强夯的加艇具有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92.
93.
西昆仑康西瓦北部冬巴克片麻状英云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冬巴克寒武纪片麻状英云闪长岩是1∶25万康西瓦幅、岔路口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首次从原划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中解体出来的一套侵入岩。重点对该套侵入岩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502Ma±9Ma,其形成时代为中寒武世。该同位素资料的获得,为进一步深入详细地研究塔里木陆块与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4.
根据渤海海域的构造演化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该区的二维地质模型,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了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获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把渤海海域的构造应力场分为辽东湾、渤中、渤东和渤西等4个区域,并对这4个区域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描述。从渤海海域整体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新近纪以来的断裂活动总体水平上西部较东部强烈,海域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仍有较高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断裂张开性,而海域中部地区的断层发育程度、活动位移均较低 相似文献
95.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某试验区为例,基于7 口井岩心、镜下薄片、分析测试及400口井测井等多种资料,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开展稠油热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整体上,于楼油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影响(以沉积作用为主)。单井岩电特征与层内韵律非均质性关系密切,目的层可见3种沉积韵律模式,包括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其中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沉积微相空间上的快速变化,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单层之间隔层分布较稳定,隔层厚度多大于2 m。非均质性强、中、弱的区域大体呈条带状,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可为油藏开发方式的转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98.
本文提出了在τ-P域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把地震道集由时-空域变换到τ-P域,然后对共P数据体进行相移或相移加插值偏移,将偏移后的各共P数据体叠加得到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该算法能够实现陡倾地层的正确归位,降低偏移处理维数,减少计算机内存需求,易于并行处理,但是计算量和所花费的计算机时间仍然很大.为此我们又提出了针对目的层的分时(层)偏移方法,由于只考虑目的层,可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文中以二维实际地震资料及三维数值模型资料的处理说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