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75篇 |
免费 | 1658篇 |
国内免费 | 11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3篇 |
大气科学 | 1055篇 |
地球物理 | 1193篇 |
地质学 | 3634篇 |
海洋学 | 1066篇 |
天文学 | 59篇 |
综合类 | 528篇 |
自然地理 | 7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173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241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156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300篇 |
2010年 | 326篇 |
2009年 | 303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291篇 |
2006年 | 261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39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254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264篇 |
1997年 | 255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40篇 |
1994年 | 216篇 |
1993年 | 215篇 |
1992年 | 211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61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60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0篇 |
1977年 | 9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研究随机事件集实际应用于计算南通如东岸段风暴增水的合理性问题,基于ADCIRC模型模拟影响南通如东岸段基于随机事件集的风暴增水,然后利用P-Ⅲ型曲线对年增水极值进行拟合,得到各典型重现期下的增水值,并与由28年历史资料拟合得到的各重现期下增水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历史资料长度所及的28年以及以下重现期,基于随机事件集模拟得到的重现期增水值与基于历史实测资料的比较符合,说明随机事件集的结果在低重现期情况下结果良好。对于高重现期增水值,基于随机事件集的拟合结果显著大于基于历史资料的拟合结果。由于历史资料时间太短,不足以发生非常极端的风暴潮事件,故对高重现期的拟合结果难以保证可信度,所以不能排除随机事件集拟合结果的合理性。随机事件集在南通如东岸段对低重现期增水估计准确,同时也能较充分地估计高重现期增水,在目前缺乏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实测资料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风暴增水重现期计算工具。在全球变暖情况下,超强台风出现几率大大增加,典型重现期增水值也会相应提高,为了预防风暴灾害的侵袭,需要加深加固海堤、江堤等海岸工程。 相似文献
42.
颗石藻与海洋、环境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在20年的研究中相继发现,自中元古代和古生代以来海相钙质超微浮游生物-颗石藻的新属种达180余种,通过对颗石藻在海洋中分布状态与固碳特征的研究,证明颗石藻乃是海洋中重要的基础生产者,它和海洋碳酸盐及相关生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能借助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CO2,而释放出氧气.对减少全球温室效应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平衡,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3.
44.
在美国,自1978年以来,地质雷达已经作为一种土壤学工具在使用,国家合作土壤测量大纲曾经使用地质雷在突测土壤的性质,这些性质影响到土壤的利用,管理和分类,地质雷达主要用于估测土壤的变化性和分类的成分组成,图示横向范围,估测土壤层位和地质层的深度与厚度,以及对土壤进行测绘和解释,并非所有土壤同样适合地质雷达技术,土壤测量报告中发表的土壤绘图和分类被用来评价土壤和场对地于地质雷达的适用性,此外,用于定 相似文献
45.
Combined data of physical property,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stable isotopes from ODP Sites 1148, 1146, and 1143 are used to discuss deep water ev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3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1-17 Ma, 15-10 Ma, and 10-5 Ma with positive red parameter (a*) marking the red brown sediment color represent 3 periods of deep water ventilation. The first 2 periods show a closer link to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 and Northern Component Water (NCW), indicating a free connection of deep waters between the SCS and the open ocean before 10 Ma. After 10 Ma, red parameter dropped but stayed higher than the modern value (a*=0), the CaCO3 percentage difference between Site 1148 from a lower deepwater setting and Site 1146 from an upper deepwater setting enlarged significantly, and benthic species which prefer oxygen-rich bottom condition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Coupled with a major negative excursion of benthic δ13C at ~10 Ma, these parameters may denote a weakening in the control of the SCS deep water by the open ocean. Probably they mark the birth of a local deep water due to shallow waterways or rise of sill depths during the course of sea basin closing from south to east by the west-moving Philippine Arc after the end of SCS seafloor spreading at 16-15 Ma. However, it took another 5 Ma before the dissolved oxygen approached close to the modern level. Although the oxygen level continued to stabilize, several Pacific Bottom Water (PBW) and Pacific Deep Water (PDW) marker species rapidly increased since ~6 Ma, followed by a dramatic escalation in planktonic fragmentation which indicates high dissolution especially after ~5 Ma. The period of 5-3 Ma saw the strongest stratified deepwater in the then SCS, as indicated by up to 40% CaCO3 difference between Sites 1148 and 1146. Apart from a strengthening PDW as a result of global cooling and ice cap buildup on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a deepening sea basin due to stronger subduction eastward may also have triggered the influx of more corrosive waters from the deep western Pacific. Since 3 Ma, the evolution of the SCS deep water entered a modern phase, 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stable 10% CaCO3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and increase in infaunal benthic species which prefer a low oxygenated environment. Thesubsequent reduction of PBW and PDW marker species at about 1.2 Ma and 0.9 Ma and another significant negative excursion of benthic δ13C to a Neogene minimum at ~0.9 Ma together convey a clear message that the PBW largely disappeared and the PDW considerably weakened in the Mid-Pleistocene SCS. Therefore, the true modern mode SCS deep water started to form only during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ic transition" probably due to the rise of sill depths under the Bashi Strait. 相似文献
46.
47.
2月23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云南省昭通市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强调,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48.
49.
为纪念苏格兰学者詹姆斯哈顿(James Hutton)在地质科学上贡献。爱丁堡皇家协会和伦敦皇家协会联合倡导和组织这次国际花岗岩成因讨论会与会者共270人。来自英国、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西德、瑞典、比利时、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会议收到论文100多篇,会议宣读了20篇。同时对北爱尔兰Donegal地区的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野外地质考察。 詹姆斯哈顿于1726年生于爱丁堡。他一生对地质科学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发表了许多论文,如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地球的理论》。詹姆斯哈顿对花岗岩作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工作。确认许多花岗岩体为侵入成因。在200年前提出这些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50.
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理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1)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本文以某地区为例,对该地区展开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并进行了实景三维建模。质量评价分析表明该三维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