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05篇 |
免费 | 1113篇 |
国内免费 | 13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27篇 |
大气科学 | 990篇 |
地球物理 | 1145篇 |
地质学 | 3477篇 |
海洋学 | 988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502篇 |
自然地理 | 7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14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249篇 |
2011年 | 275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292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202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263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75篇 |
1995年 | 239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211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59篇 |
1989年 | 11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9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南海近岸水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1985-1995年对南海粤东、珠江口、粤西、海南岛、北部湾等重点海区近岸水质监测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理化要素及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油类、农药等污染物含量随年际变化的趋势和因季节不同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海区中的分布状况。同时对上述重点海区的环境质量作出评价,并提出改善南海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2.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63.
64.
地理信息与制图信息的表达方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实现两种信息的一体化表达,从制图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单要素的制图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地图制图表达方法;最后以该制图表达方法为基础,给出了制图信息的增量式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65.
强化和弱化性质在岩石变形过程中对立统一,分别或同时主导了应力及时间效应下形变特征,在上地壳温压条件下,弱化和强化的微观观机制主要是裂纹扩展和位错滑移及成核,本文在关于大理岩等应变率循环中载全过程的实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含有强化弱化函数的弹粘塑模型与无穷个弹簧连续夫并联的力学物理模型,建立和描述了大理岩的流变本构关系,根据该模型,可由等应变率的实验结果,预测出蠕变曲线。 相似文献
66.
67.
南黄海盆地海相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68.
下扬子烃源岩新层位——中下奥陶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下奥陶统通常主要作为储层看待,然而皖南地区的下奥陶统宁国组主要为一套富含笔石的灰黑色—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属广海陆棚相至深海盆地相沉积;而中奥陶统胡乐组主要为一套同样富含笔石的深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和中厚层硅质泥岩,属深海陆棚相至盆地相沉积。二者分布范围相当,但宁国组厚度明显大于胡乐组。下奥陶统宁国组6个样品的岩石热解数据显示,恢复后的TOC均值为1.24%。根据上升流的识别标准,宁国组和胡乐组的岩性和岩相特征以及宁国组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推测皖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可能是一套受上升流影响的中—好烃源岩。鉴于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建议加强南黄海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赤道不稳定波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道不稳定波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 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 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 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 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 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 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 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 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 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 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 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 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 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 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