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从雷击可能发生的原因及途径人手,结合<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QX30-200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版)等规范要求,对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2.
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中山带森林发育与气候土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干旱区山地森林发育状况及其土壤因素影响的分析,对干旱区乃至全球山地森林带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主要利用森林调查与遥感影像数据,确定该流域森林带的分布状况,并结合流域气象与土壤采样数据,重点分析气候土壤因素对森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流域森林带位于海拔1 510~2 720 m,胸径与树高随海拔增加呈双峰曲线;其中胸径两个峰值分别位于约海拔2 000 m与2 550m,而树高峰值分别为海拔2 100 m与2 600 m,均稍高于胸径的峰值海拔高度;2.在森林带内,年均温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最冷月均温(1月)则表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与其他地区相比,该流域高山林线年均温较高,最冷月均温相差较大,而最热月均温差异不明显;年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海拔2 000 m左右达到最大值。土壤属性随海拔递增呈规律性的变化趋势:森林带内海拔约2 000~2 700 m树木发育较好,其有机质、全磷及全氮含量较高;CaCO3,pH值及电导率最小值与海拔2 000 m的最大降水带恰好吻合;土壤A层(0~10 cm)有机质、全磷及全氮含量与B(10~30 cm)、C(>3...  相似文献   
83.
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问卷调查、气温和降水资料等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灾害资料,分析甘肃省会宁县和山东省单县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情况,探讨影响感知的因素.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正确感知到气候变化,但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制约人们感知的最重要的要素,决定了感知的总体特征;感知也受相较调查时间而言较...  相似文献   
84.
下扬子盆地石炭纪层序地层研究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层序地层学概念,探讨石炭纪的下扬子盆地—陆表海盆地。下扬子盆地的石炭系,沉积厚度薄,岩相变化大,界面多而不清晰。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分为 6个三级层序,而且层序的界面大多数与组的界限相吻合。层序 A由金陵组的碎屑岩和灰岩组成;层序 B由高骊山组碎屑岩组成;层序 C由和州组碳酸盐岩组成;层序 D由黄龙组底部碎屑岩和白云岩组成;层序 E由黄龙组中、上部灰岩组成;层序 F由船山组灰岩组成;其中层序 A、 B、 E属于Ⅱ型层序,层序 C、 D、 F属于Ⅰ型层序。石炭纪下扬子海盆的演化可以分为 3个阶段,即坳陷、隆起、扩展沉陷阶段,它们分别对应于层序 A- B、 C和 D- F。  相似文献   
85.
对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和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雪层剖面及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为主,一年成冰,成冰带由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在60 m左右或者更大一点;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成冰作用以暖型为主,成冰带由消融带、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不大于70 m.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较高值一般出现在冰片和污化层附近,这与冰的阻碍、引起可溶性离子在冰面上部的高浓度值和可溶性离子的淋溶过程与污化物的迁移过程密切联系直接相关.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异于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由于雪坑的资料有限,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岩体动力失稳终止点、能量释放量解析解与图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岳  王志强  吴敏应 《岩土力学》2006,27(11):1915-1921
以精确和近似突变模型方式,按Ⅱ体的步调,给出了岩体系统动力失稳弹性能释放量的解析解和图解;将地震、岩爆前后阶段岩体系统稳定性的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描述;严格确定了岩体系统弹性能瞬间释放终止点位置,为计算地震效率、研究释放的地震能量级、地震应力降、震后断层错距和围岩弹性应变恢复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失稳时具备对外界做功的本领,地震波能便是失稳的岩体系统以破坏性方式对环境做功。给出的弹性能释放量图解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量,为确定岩体动力失稳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折迭突变模型给出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利用现势性较好的真彩色遥感影像,基于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VF蛇模型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方法。将已有水域矢量边界数据作为GVF蛇模型初始位置,用真彩色遥感影像彩色梯度作为GVF求解中的边缘梯度,通过轮廓演化实现水域矢量边界精化,以满足水域矢量边界数据更新的要求。实验表明,本方法相比传统的GVF蛇模型、四元数及数学形态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而且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对初始边界位置不敏感。  相似文献   
88.
大别造山带的汇聚演化历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的地层记录以及北淮阳地区的地层记录可能为两个陆块的汇聚模式提供制约。通过对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岩相古地理进行比较,其中3个阶段相似, 2个阶段差别很大。以浊积岩发育作为俯冲阶段的标志,磨拉石建造出现作为闭合的标志,显生宙以来,大别造山带曾经历了两次俯冲和两次汇聚,俯冲时间分别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汇聚的时间分别为中 晚泥盆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汇聚具有软碰撞特征,以上认知得到了北淮阳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沉积记录的支持,同时也与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本吻合。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世处于快速折返阶段,早侏罗世以前到达地表,其平均折返隆升速率为39~66mm/a。  相似文献   
89.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0.
川西龙泉山西坡更新世泥石流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地区龙泉山西坡首次发现了第四纪泥石流沉积。泥石流沉积相组合为AA1B、AA1C、AA1,反映泥石流为洪积扇扇中沉积组合,具有粘性泥石流的沉积特征。ESR测年及孢粉化石组合特征表明泥石流沉积于早-中更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龙泉山泥石流的形成反映了龙泉山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构造隆升,以及四川盆地盆地期夷平面的解体,是对早-中更新世之交青藏高原的隆起、季风的加强、暴雨式降水出现的沉积响应,对于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及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构造运动及古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