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主要是颗石藻 (Emilianiahuxleyi) .应用Uk37和Uk′37标准校正关系式估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 ,其中Uk′37估算值为 4.1 47~ 5.70 6℃ (平均为 5.0 92℃ ) .  相似文献   
62.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与陆缘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分析,根据孢粉分布的规律,结合多元变量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孢粉区:松-水龙骨科-里白、桫椤-凤尾蕨孢粉区,松-栎、栲-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罗汉松、泪杉-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草本植物花粉-桫椤、里白-水龙骨科孢粉区;深入探讨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格局与陆缘植被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所采取的66个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生产力变化与水团的相互关系。楚科奇海西南部呈现出高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而中部和东部哈罗德浅滩至阿拉斯加沿岸,以及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表现出低的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以底栖有孔虫为主,丰度低;而楚科奇海台、北风脊和加拿大海盆则以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丰度较高。生源组分的分布特征显然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的三股太平洋水和大西洋次表层水相关。楚科奇海西侧沿富营养的阿纳德尔流方向的区域呈现出高的表层生产力。而东侧受寡营养的阿拉斯加沿岸流及阿拉斯加西北沿岸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呈现出低的表层生产力。北纬75°以北及加拿大海盆受海冰覆盖影响,也表现出最低的表层生产力。而受北大西洋次表层水的影响,楚科奇海陆架外侧高纬海域表现出较高的钙质生物生产力。表层沉积物中Corg/N比值及其分布反映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以海洋自身来源为主,且主要受生物泵过程控制。有机碳和生源蛋白石含量呈现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相似文献   
64.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为 49个 ,占 31.6 % ,30 0~ 1枚之间的为 5 9个 ,占 38.1% ,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 47个 ,占 30 .3%。同时 ,超微化石在平面分布上可分成 7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由 15属 2 2种组成 ,在大多数样品中都是以Florisphaera profunda占绝对优势 ,这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有明显差别。还讨论了影响超微化石分布的可能因素 ,包括水深、陆源物质稀释、碳酸盐溶解作用、海水透明度及营养跃层深度等等 ,并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测研究区北部碳酸盐补偿深度在 34 0 0 m左右 ,而南部可能在 35 0 0 m以上 ,同时推测该区海水营养跃层可能普遍偏深。  相似文献   
65.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δ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相似文献   
66.
长链烯酮及U37k值在北极海洋古温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主要是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应用U37k和U37k'标准校正关系式估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其中U37k'估算值为4.147~5.706℃(平均为5.092℃).  相似文献   
67.
This is a paper dealing mainly with the accumulation and biological cycle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elements of the artificial 20-years old Kandelia candel community in the Jiulongjiang River Estuary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The result of measurements is that the quantities of the two elements in the standing crop are (kg·ha-1) 772.91 for Ca and 526.57 for Mg.In the biological cycle of the two elements, the annual uptakes are 174.86 for Ca and 89.30 for Mg (kg·ha-1); the amounts of Ca and Mg returned via litter fall are estimated to be (kg·ha-1·a-1) 103.28 for Ca and 40.42 for Mg; the annual retention are (kg·ha-1·a-1) 71.58 for Ca and 48.88 for Mg, respectively.The turnover periods of Ca and Mg are 8 and 13 year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8.
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的机理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华  薛艳  郑大林  丁香 《地震》2006,26(1):66-70
初步讨论了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的机理。 结果表明, 这一机理是比较复杂的。 地震发生时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断层面走向接近, 可能增加断层面上的剪应力, 有利于地震的发生; 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主张应力轴T轴接近, 可能减小断层面上的正应力, 从而减小断层面上的摩擦力, 也会有利于地震的发生。 所讨论的3个震例中有2个共同点: 其一为大震前显著地震发生时水平引潮力方位相互比较接近; 其二为显著地震破裂面走向和大震破裂面走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9.
通过有关电路设计,赋予舟山市海洋气象广播电台专用气象警报接收机(QJS—92A型)自动复位控制功能,经过实验测试,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东北太平洋胡安·德富卡隆起西翼沉积柱样中的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试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溶解指数和粗组分的统计,发现在晚第四纪约65 ka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大(0 4%~77 2%),相差非常悬殊,但其变化未呈现出冰期时溶解作用减弱、间冰期时溶解作用强烈这样明显的旋回性。粗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地层中有明显的浊流沉积发育。另外,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分析结果揭露了研究区的 CCD在3 500 m左右。研究认为,在约65 ka来水深浅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的无规律性变化应与浊流沉积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水深深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主要受控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