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17篇 |
海洋学 | 62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3.
研究了2005年2月15日乌什6.2级地震前3个月中在乌什附近形成的北西向小震条带.结果表明,条带中显著地震震级上升,其发震时间间隔缩短,且显著地震发震时引潮力矢量相互之间的交角较小,引潮力水平矢量相互之间的交角也较小,引潮力水平矢量方向接近于地震断层面走向. 相似文献
134.
2006年11月,禹城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复实施。该项目是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山东省和德州市的示范区。项目区涉及全市10个乡镇的222个村,项目总规模1.49万hm2,总投资达到2.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5个。为切实实施好该项目,把示范区建成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从项目申报开始就对划入示范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纳入重点管理,国土资源各部门上下联动,创新实践,齐抓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建设规范化,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1)抓根本,加强组…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柳塘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赋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联合控制。矿床类型、矿体分布、围岩蚀变种类均与岩体接触带、地质构造及控矿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6.
通过调查所获得柱样沉积物氧碳同位素测年资料及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体上为间冰期沉积速率低、冰期沉积速率高,冰期沉积速率是间冰期沉积速率的 1.3~ 1.6倍;(2 )南海沉积速率趋势面分析表明,氧同位素 1期东北陆坡和西南陆坡沉积速率高,氧同位素 2、3期沉积速率分布特征相似,与 1期有所不同,东北陆坡沉积速率高于西南陆坡,表明氧同位素 2期之后,南海的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改变,造成上述沉积速率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南海周围的河流分布、季风、海流等;(3)南海东部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分析表明,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总通量北部陆坡区明显高于深海区,前者是后者 2~ 3倍,并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4)硅质生物沉积通量冰期明显高于间冰期,末次冰期以来东北部陆坡区的硅质生物沉积通量最高,末次冰期之前恰好相反,深海盆高于陆坡区;(5 )末次冰期以来,陆源沉积约占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的 4 4 %以上。 相似文献
137.
138.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9.
西太平洋暖池区作为驱动全球气候变化引擎,是近年来古海洋学尤其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以南海大洋钻探ODP130航次807站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值为材料,建立了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跨越4.5 Ma、分辨率达2~3 ka的天文年代标尺,通过浮游有孔虫表层种和次表层种的氧同位素的变化来分析温跃层、上部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结合频谱分析以及与地球轨道参数(ETP)的交叉频谱分析,研究始新世以来尤其是北极冰盖形成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演变及其对地球轨道驱动的响应,为全球气候环境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0.
详细记述了对辽宁省岫岩地区1999年11月29日Ms5.4地震和2000年1月12日Ms5.1地震的短临预测过程及其依据。预测意见和地震实况对比表明:显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特点是地震短临预报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其震后趋势的判定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的,需发挥综合分析的使用。某地区历史上的地震类型只能作为参考,一次地震的震型主要应根据该次地震本身的特点来判定。在对地震发生后趋势判定有较大分歧和较多疑点的情况下,不应过早地宣布这次地震已进入晚期的衰减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