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篇 |
大气科学 | 64篇 |
地球物理 | 115篇 |
地质学 | 200篇 |
海洋学 | 8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本文通过津浦铁路航测、复测生产,叙述了航测、电子计算技术在既有铁路测量中的应用。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测量工效、产品质量、测绘成果都产生了较大变化,取得很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83.
亚热带地区3种典型林分土壤DOM数量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土壤有机库中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它参与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在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采用水浸提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探讨了亚热带米槠人促林(AR)、米槠次生林(SF)、杉木人工林(CF)的土壤DOM的数量和光谱特征,以期深入评价森林转换对不同林分土壤肥力及其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C、DON浓度均高于B层。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的DOC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分(P0.05),而各林分A层土壤的DOC和DON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各林分A、B层土壤DOM的芳香化指数无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A层土壤DOM的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HIXem)、荧光效率(Feff)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P0.05),其HIXem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1.3、1.2倍,其Feff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2.7、2.5倍。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M主要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以类蛋白物质为主。各林分土壤的荧光指数(FI)均大于1.4,且B层土壤DOM的鲜度指数(β∶α)均高于A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米槠人促林土壤DOM没有羧酸的吸收,土壤pH最高;而米槠次生林土壤羧酸的相对含量最高;杉木林土壤DOC含量少,芳香化合物、羧酸等难分解物质相对富集。综合来看,除了建群树种的影响外,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84.
激发极化法在石英脉型金矿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激发极化法中的视电阻率ρs参数确定石英脉的分布范围和利用视幅频率Fs参数进一步区分石英脉中的黄铁矿化程度及其类型,达到间接探测金矿的目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5.
86.
87.
陈绍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
在青岛的近海海面上,使用设置在岸边的711雷达(图1),发现了一种雷达回波。回波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出现的,在出现回波的时间里,海面上及贴近海面的大气中,除船只,浮标以及海面上的小岛屿外,不见其他异物(包括鸟、虫群等)。当时的天 相似文献
88.
89.
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化学不均一性──河北汉诺坝地区深源捕虏体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长英质麻粒岩、镁铁质麻粒岩和辉石岩捕虏体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组成具有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的差异表明捕虏体成因复杂。MgO与不相容元素无或仅有很弱的相关性,与相容元素的相关性则相对较明显。这些特征反映了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存在较强和多元的混合作用。捕虏体的加权平均值比基于麻粒岩地体资料估算的下地壳平均组成偏基性,揭示了二者可能的成因差异。 相似文献
90.
郯庐断裂带渤东区段处于郯庐断裂带渤海海域平面延伸方向的转换区域,无论平面规模还是垂向活动强度均有其特殊
性,且该段不同构造带上主断裂带表现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利用多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按照主断
裂发育的位置和垂向活动强度,对渤东地区的走滑断裂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凸起边界长期活动断裂、洼陷-斜坡区的“早断早
衰”型走滑断裂及凸起区的“早断中衰”型走滑断裂。重点介绍了后两种隐伏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解释方法。郯庐断裂活动强
度、盖层泥岩厚度及新构造运动产生的晚期断裂活动强度不同是造成不同类型走滑断裂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郯
庐断裂带渤东区段对油气垂向运移的控制作用,提出深浅断裂平面重叠区是渤东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性,且该段不同构造带上主断裂带表现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利用多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按照主断
裂发育的位置和垂向活动强度,对渤东地区的走滑断裂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凸起边界长期活动断裂、洼陷-斜坡区的“早断早
衰”型走滑断裂及凸起区的“早断中衰”型走滑断裂。重点介绍了后两种隐伏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解释方法。郯庐断裂活动强
度、盖层泥岩厚度及新构造运动产生的晚期断裂活动强度不同是造成不同类型走滑断裂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郯
庐断裂带渤东区段对油气垂向运移的控制作用,提出深浅断裂平面重叠区是渤东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