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3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勘探中钻遇大量高含量CO2气层,使得如何规避高CO2风险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工区充注CO2的储层砂岩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XRD)、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明确了幔源无机CO2的成因,并运用黏土矿物特征讨论高温幔源无机CO2充注的黏土矿物成岩响应:有序带倒转和大量自...  相似文献   
2.
三叠纪是塔里木盆地区域应力场由伸展至挤压的重大转折期,台盆区发育大型挤压坳陷盆地.经过地震层序解释,将台盆区三叠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顶、底界面均为区域性削截不整合面;内部除了少量削截、上超和下切谷之外,顶超是最为普遍的层序界面标志.进一步的钻井层序对比表明,层序内幕沉积演化独特,湖扩体系域普遍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其沉积物粒度粗,砂体厚;相反,高位体系域三角洲规模小,沉积物粒度细.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挤压坳陷盆地的层序发育受控于逐渐增强-减弱的幕式挤压作用,湖扩体系域对应于挤压增强时期:一方面,基底挠曲沉降加剧,湖盆范围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前隆和周围山系快速隆升,沉积物供给大大增加,甚至超过了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导致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3.
根据钻井中途测试(DST)、重复地层测试(RFT)、镜质体反射率(R0)、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全定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发现,莺-琼盆地YA13-1气田存在4期热流体活动;南侧的崖南地区和西侧的莺歌海盆地是其两个重要的热流体物质源和动力源;多期热流体活动在YA13-1地区不仅造成热异常和物质迁移,而且还引起了不同的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如骨架颗粒的多期溶蚀作用、至少两期的次生加大作用、粘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异常。第二、第三期热流体因出溶作用形成YA13-1气田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  相似文献   
4.
逆冲推覆构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逆冲带内超压的反复积聚和释放,冲断活动表现为间歇式前展逆冲方式,且具有早期长周期低前展速率、晚期短周期高前展速率的特点,由此导致作用于前陆盆地的构造负载早期以垂向加载为主、晚期则以递进加载为主。库车坳陷下白垩统记录了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卡普沙良群和巴什基奇克组分别对应于逆冲期和构造宁静期,两者之间发生了地层几何形态的重大转变以及内部削截反射终止点的迁移。与早、晚期冲断活动特征对应,在前隆向前渊的斜坡带,卡普沙良群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发育大套向逆冲带的前积反射和向克拉通方向的退积超覆反射。在紧邻造山带的前渊带,亚格列木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标志着逆冲推覆的重新开始;巴西盖组三角洲体系的发育说明快速前展逆冲导致宽缓的楔顶带的形成;巴什基奇克组底部粗碎屑发育及其与巴西盖组之间沉积突变,反映为宁静期岩石圈强烈回弹的结果。最终,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逆冲期可细分为初始逆冲、?冲、前展逆冲、逆冲减弱-停滞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成岩作用研究和包裹体观测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7种类型包裹体.根据这些包裹体的荧光特征、气液比和捕获温度,以及盐度和有机/无机组分等特征认为,琼东南盆地存在3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第3期活动热流体与油气运聚有关,其温度分别介于140~150℃和170~190℃之间;天然气以水相运移的机制以及与热流体活动的密切关系控制了盆地天然气的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次生油气藏的含义、研究历程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并且对次生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研究技术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断层是控制次生油气藏垂向分布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几种典型的断层成因的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并且根据超压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提出超压封存箱内成藏模式和垂向叠置超压封存箱箱间次生成藏两种次生油气成藏模式。将次生油气藏的研究与流体包裹体技术联系起来,总结了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FHA)和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7.
Overpressure is a hot topic in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basins. It is important in generation,maturation migration,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but the effects of overpressure on rock frame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verpressure on rock frame structures using five core samples from the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 The deformations and velocities for the samples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effective pressures related to non-equilibrium compaction and fluid expansion overpressure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overpressure on rock frames gradually increases when the effective pressure drops down to a certain value (called critical pressure). Moreover,non-equilibrium compaction mechanism has more effects on rock frames than fluid expansion mechanism under the same effective pressure. Furthermore to study rock frame structural changes,we use Kuster and Toks?z's expressions to simulate the effective aspect ratios of inclusions α (penny shapes) for different effective pres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α decreases dramatically when the effective pressure decreases from the critical pressure. Changes of α can be interpreted as responses to the rock frame changes when grains conform one another by rotating and self-adjusting. However,different mechanisms of overpressure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rock frames. The rock frame can be affected more easily by overpressure in shallow regions generated by non-equilibrium compaction mechanism. Once this kind of rock frames are preserved after overpressure releases to a normal hydrostatic pressure,they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ir specific rock frame characters. This method provides a new way to study overpressure release and fluid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8.
翟普强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13,38(4):832-842
泄压带是超压系统内部流体向外运移的通道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对水溶相天然气析离成藏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应用速度谱、测井、钻井和地层测试等资料预测了琼东南盆地超压系统的分布, 将其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 结合粘土分析等资料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泄压带, 并讨论了泄压带的分布与可能的天然气聚集区带.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整体发育一个超压系统, 其分布格局主要受陆坡带的形成和莺歌海盆地超压传递的影响, 陆坡区的超压明显强于非陆坡区, 西部的超压整体强于东部并在浅部呈现自西向东传递的趋势.泄压带内的天然气成藏主要取决于压力、温度和溶解气量, 需满足溶解气量足够多和溶解度变化量足够大, 相对而言, Ⅱ型泄压带成藏条件最优, 既有断裂沟通深部水溶气和浅部储层, 又有温压条件的显著变化, 因而流体运移最活跃.Ⅲ型泄压带次之, 但分布最广, 该类型最有利部位分布在陵水低凸起和宝岛凹陷北坡.   相似文献   
9.
尽管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三叠系进行过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但是有关全盆范围内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比较少见。应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着眼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整体研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三叠系三级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进行识别,共识别出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对应划分为4个三...  相似文献   
10.
郭振华  陈红汉  赵彦超  刘建章  陈雷 《现代地质》2007,21(4):712-718,737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天然气充注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90~150Ma的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150~124Ma的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24~101Ma的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101~86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86~70Ma的早白垩世中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为油气充注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为轻质油的主要成藏时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末为研究区内目的层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