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0篇
  免费   1118篇
  国内免费   1256篇
测绘学   708篇
大气科学   974篇
地球物理   1092篇
地质学   3355篇
海洋学   951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497篇
自然地理   73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260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14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降水是水热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环节,降水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流域尺度的水文过程研究。本文基于2000-2015年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气象站点观测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集和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降水格网数据集在阿克苏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RMM3B43数据在阿克苏河流域的整体表现优于GLDAS-2数据。两种数据的精度在月尺度上表现最优,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01,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在季节尺度,TRMM3B43数据各季节与站点插值的拟合度要优于GLDAS-2数据,但二者均呈现出高估冷季降水而低估暖季降水的趋势;在年尺度上,两种数据表现较差。在空间分布上,两种数据类型均能够反映出阿克苏河流域降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并且两种数据在平原区的表现均优于山区,低估高海拔地区降水而高估低海拔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形地貌通过分配地表水分和热量制约耕地的利用形式和成效,对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以地貌分区的视角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15年中国6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地貌分区数据,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耕地1990-2015年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貌分区下的耕地新增与流失方向。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771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7851万hm2,平均每年增加5.44万hm2,每年增幅仅为0.03%。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台地、丘陵次之;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耕地面积最大,而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耕地动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地貌区。空间上呈现“南减北增,新增耕地的重心向西北移动”的特征。1990-2015年间,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和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为耕地面积增长区,平均每年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8.9万hm2和5.4万hm2;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II)和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区(V)为耕地面积减少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分别为5.9万hm2和2.8万hm2;而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区(III)和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区(VI)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平均每年变化仅为0.15 万hm2和0.06万 hm2。耕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和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II),主要原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设用地对优质耕地的大量占用;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IV),多来自于对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垦。  相似文献   
993.
中亚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及其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海军  陈亚宁 《地理学报》2018,73(7):1309-1323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体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中亚天山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分别从冰川、积雪、水储量、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选取阿克苏河、开都河及乌鲁木齐河3个典型流域,研究天山山区冰雪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冰川退缩速率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fx) = -0.53×x-0.15R2 = 0.42,RMSE = 0.086),说明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时,中低海拔区域的冰川退缩速率大于高海拔区域;② 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递减速率为-0.7±1.53 cm/a,天山中部区域的递减速率最大,这一结果与该区域冰川急剧退缩相吻合;③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冰雪融水径流增加是这3个典型流域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阿克苏河增幅最大(达0.4×108 m3/a)。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与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厚度变薄及平衡线海拔升高的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揭示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山区固态水体储量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4.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has changed across the world. In China, due to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se changes turn out to be more complicated. Spatial restructuring are suggested as the main strategies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s for urban-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theory still lacks solid methodology and support from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ies. This study seeks an adequat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in plains and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in Shanghang County, China, demonstrates: 1) The compou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 can be a suitable approach in urban-rural restructuring,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s. 2)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a with highly inappropriate, slightly appropriate, moderately appropriate, and highly appropriate areas are 1273.2 km2(44.69%); 906.1 km2(31.80%); 509.4 km2(17.88%); and 160.1 km2(5.62%), respectively. 3) The "deserting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play positive synergistic roles in urbaniz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hollowing villages" common in plain areas. 4) The central town-village will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ettl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refore, we sugges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town-villages. This study significantly exte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hollowing village" theory and region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995.
笔者通过对双坪乡方解石矿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分析。双坪地区方解石矿脉主要产于垭都—蟒洞深大断裂附近NE、NNE和NW、NNW向的次级断裂中,产状与断层产状一致,碳酸盐岩地层是方解石矿控矿地层。研究发现该区域对方解矿的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已控制的资源量已逾1000万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6.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加强观测期探空资料和大气红外探测器(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反演的温度、相对湿度廓线资料,评估了AIRS反演产品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以及利用AIRS温度廓线计算边界层高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种边界层高度计算方法相关性显著,平均高度差异一般不超过200 m;Richardson数临界值的选取对确定边界层高度的影响不大。AIRS反演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均能很好地反映环境温湿的变化;温度平均偏差在±1 K以内,均方根误差一般不超过2 K;AIRS反演的地面气温误差相对较大,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8 K和3.32 K,并且会影响边界层高度的确定;AIRS相对湿度平均偏差在±10%以内,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0%。利用Parcel法估计的边界层高度结果显示,根据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的AIRS边界层高度低于利用探空观测资料确定的边界层高度,但能较好地再现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在没有探空数据时,可以用AIRS反演的温度廓线确定边界层高度。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模式产品预报不一致性问题,利用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业务中常用的GQEC,GQJP及T639模式的12 h降水、2 m温度网格产品,采用跳跃指数定量计算方法,研究了产品在不同区域内跳跃指数变化与预报不一致性问题。结果表明:产品多日平均跳跃指数随预报时效延长而增大;长时效预报比短时效预报跳跃频率大、预报不一致性也大;对比两种要素可知,降水的跳跃指数比温度大,跳跃频率高,预报不一致性大;对比不同模式发现,GQEC不仅跳跃指数值小,且跳跃频率低,预报不一致性小,GQJP虽然跳跃指数值小于T639,但其跳跃频率更高,预报一致性较T639低;产品跳跃频率存在季节差异,夏季降水和温度预报跳跃频率最高而冬季最低,夏季预报不一致性最大。研究还发现:基于跳跃指数的预报不一致性特征与选取的区域大小密切相关,区域越大,跳跃指数和预报不一致性越小;区域内跳跃指数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降尺度方法在东亚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亚气候变异十分复杂,全球动力预测系统对该地气候异常的预测能力偏低,如何进一步提高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预测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需求问题。为此,近些年一系列的动力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得以发展。本文主要回顾了这些降尺度方法在东亚气候预测研究和实时预测中的应用。首先,文中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应用于实时预测的全球动力预测系统及其性能,这是开展降尺度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区域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评估与遴选、区域模式在东亚气候预测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对于动力降尺度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做了回顾;在统计降尺度的综述中,本文主要关注了东亚夏季汛期和冬季气候异常的预测,特别是针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本文中提出了新的高效的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最后,展望了短期气候预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研究微信渠道天气实景照片的上传、压缩、存储、管理等流程,分析"广东天气"实景上传"拍天气"功能及活动运营;通过分析用户上传照片及信息的应用场景,探索微信渠道气象服务用户互动。"拍天气"互动符合社会化媒体"用户创造内容、互动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强气象服务的互动性、提高服务的时效性以及渠道的影响力,未来可在加强互动社交属性、拓展图片应用、加强活动策划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低涡系统(西南涡、高原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也是高原天气学的重点研究对象。过去十多年,关于西南涡、高原涡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因此,本文重点针对高原低涡天气系统,总结了西南涡、高原涡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研究现状,评述了其取得的主要进展,指出了一些有待于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高原低涡天气系统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