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磁测资料处理解释通常需要已知场源的磁化方向信息.在剩磁影响下,总磁化方向与感应磁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使得处理解释变得复杂.本文研究提出从近等轴状磁总场异常估计磁化方向的偶极源互相关法,即用磁偶极源的理论磁异常与实测磁异常作互相关,用一系列递变的偶极源位置和磁化方向做试错,取互相关最大化对应的磁化方向作为估计结果.理论数据试验和中国西北某金属矿勘探区航磁资料试验表明本文方法能从近等轴状磁异常有效估计出总磁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2.
103.
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 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 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属龙门山断裂带. 根据最新的重力和地形资料, 采用岩石层弹性板模型, 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二维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分布, 并从岩石层的力学特征分析了穿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重力剖面特征; 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岩石层的力学变形问题. 结果表明, 以龙门山为界, 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板块弹性厚度为33(±4) km, 龙门山西北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弹性厚度为13(±4) km, 两侧岩石层存在明显的力学强度差异. 包括两次地震震中范围的龙门山断裂带南部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值小于北部地区, 说明该区域的岩石层更容易发生变形, 可以解释在构造上具备强震发生的岩石层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04.
青藏高原重力场与壳幔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陈石 《地震》2013,33(4):11-18
本文基于重力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壳幔结构模型、 高原陆内形变动力学条件、 高原深部物质运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研究表明, 重力布格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除了分别反映大地水准面之下的“剩余”密度信息和大地水准面之上的“附加”密度信息之外, 还可以组合在一起反映壳幔结构的流变学信息。 在整体处于Airy 重力均衡状态下, 如果局部布格异常与空间异常同向减小, 则是弱地壳强地幔的反映; 如果布格异常减小空间异常增大, 则是强地壳弱地幔的反映。 笔者认为, 青藏高原南部多为强地壳弱地幔地段, 东部既有强地壳弱地幔地段, 也有下地壳柔性-上地幔脆性地段, 北部多为弱地壳强地幔地段。 高原南北两侧板块边界的挤压力对高原做功, 重力位能使高原物质向低位势转移, 产生流变变形, 导致南区和北区主要为挤压变形区, 东区主要为构造伸展-侧向挤出区。 由于壳幔结构的差异, 不同地区驱动变形所需位能大小不同。 相同位能条件下, 南部更易于隆升, 东部更易于流变伸展。  相似文献   
105.
李晓一  陈石  卢红艳 《地震学报》2017,39(5):682-693
针对流动重力观测获得的数据成果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流动重力段差变化的时变重力数据可视化方法,并定义了两个指标量G值和C值,用以评价区域性重力场变化的显著性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处理和分析了首都圈地区的流动重力数据.结果表明:与传统采用等值线方式来刻画时变重力场特征不同,该方法更能突出发生变化的重力测点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变化的显著性程度,可为研究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有关的重力场变化提供更多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发展高效、高精度、普适性强的自动波形拾取算法在地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波形自动拾取算法的主要挑战来自如何适应不同区域的不同类型地震事件的分类与筛选.本文针对地震事件-噪音分类这一问题, 使用13839个汶川地震余震事件建立数据集, 应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进行训练, 并用8900个新的汶川余震事件作为检测数据集, 其训练和检测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在对连续波形的检测中, CNN方法在精度和召回率上优于STA/LTA和Fbpicker传统方法, 并能找出大量人工挑选极易遗漏的微震事件.最后, 我们应用训练好的最优模型对选自全国台网的441个台站8天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了识别、到时挑取及与参考地震目录关联, CNN检出7016段波形, 用自动挑选算法拾取到1380对P, S到时, 并与540个地震目录事件成功关联, 对1级以上事件总体识别准确率为54%, 二级以上为80%, 证明了CNN模型具有泛化能力, 初步展示了CNN在发展兼具效率、精度、普适性算法, 实时地震监测等应用上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7.
在精细处理山西省地震重力监测网全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经典平差中起算基准的稳定性及其对平差结果的干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消除了起算基准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山西阳曲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明显,反映了地震孕育的基本信息.因此,在处理地震重力监测资料和分析地震重力异常时必须修正起算基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8.

重力异常对地壳横向密度变化敏感,而无约束重力反演得到的密度模型其垂向分辨能力往往不理想.为了改善反演结果的垂向分辨率,本文参考已有先验分层模型,基于贝叶斯原理,提出了一种重震联合反演的新策略,可实现多种参考模型和复杂加权参数条件下的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深度加权、多参考模型约束等多种问题,本文提出的新方法都可以稳健地获得最优化的模型参数.本文同时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龙门山地区及周边的一维接收函数分层模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为参考,通过此方法对该区的重力异常进行反演,获得了该区的高精度三维密度结构,其水平分辨率优于10 km,垂直分辨率优于5 km.结合四条通过汶川和芦山地震震中的剖面进行分析后发现,反演得到的密度结构模型在过强震震源区位置横向变形显著,其揭示的分层地壳结构和变形模式与地表已知断裂构造具有相关性.本文提出的重震联合反演新策略,可为研究潜在强震风险源区的地壳结构和物性特征提供有效的科技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09.
郑秋月  王青华  刘东  黄江培  陈石 《地震》2021,41(1):205-218
时变重力信号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迁移引起的不均衡变化,本文利用三维欧拉反褶积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场源模型获得最佳反演参数,并采用水平梯度滤波法消除部分虚假发散解,优化反演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川滇地区2015—2019年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开展对川滇地区重力变化场源特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欧拉反褶积方法能有效反演重力场变化异常的场源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反演结果与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县MS5.7地震, 2019年6月17日长宁县MS6.0地震及同年7月4日珙县发生的MS5.6地震位置相对应,揭示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特征,为地表时变重力数据的反演和解释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捕捉与深部构造相关的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强震中长期预测的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饶阳凹陷中部地区由北向南古近纪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基于三维地震地质构造解释详细研究了饶阳凹陷中部地区古近纪沉积序列、凹陷结构特征及主干断层活动性差异。研究发现,位于饶阳凹陷东部边界的献县拆离断层,在新生代仍然显著活动,并控制饶阳凹陷的盆地变形。运用变形平衡原理恢复各地层沉积时期拆离断层深度及形态变化,探讨饶阳凹陷中部地区古近纪构造变形与拆离断层构造变形间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拆离断层面空间构造形态变化的影响,饶阳凹陷中部地区由北向南古近纪断陷结构明显不同;拆离断层上盘的主干断层在孔店组-沙四段(E_(1-2)k-E_2s~4)、沙三段-沙二段(E_2s~3-E_2s~2)、沙一段-东营组(E_3s~1-E_3d)沉积期非继承性活动,导致地层沉积中心发生自东向西迁移,并且局部地区由于受拆离断层下部伸展穹隆的隆升而造成上覆沉积盖层遭受剥蚀。拆离断层及上盘主干断层活动差异共同控制着饶阳凹陷中部地区古近纪的构造变形和演化。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的分析为探讨华北克拉通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特点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