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6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质灾害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规划三期工程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年总调水170×108m3,经输水隧洞穿越江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上游,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在对调水区气象气候、水文、地貌、岩性构造等环境背景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西线工程建设中将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如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再造和岸坡变形、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泥石流和严重水土流失、深埋长隧洞的高地温、高地应力岩爆、涌水及碎屑流等。针对这些灾害问题和西线工程目前现状,提出了五点指导性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362.
海南岛土壤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63.
帕米尔卡兹克阿尔特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尹金辉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6-286
卡兹克阿尔特山位于帕米尔和南天山两晚新生代再生造山带的汇聚带——喀什拗陷内,是帕米尔东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前缘的最新变形带。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强烈挤压碰撞,帕米尔高原强烈隆升及向北推覆,南天山再度崛起并向南逆冲,使得喀什拗陷发生强烈凹陷和隆起,堆积了巨厚的碎屑沉积物。卡兹克阿尔特山由喀攻克阿尔特复背斜及其北缘的卡兹克阿尔特逆掩断裂带组成。其晚白里世和早第三纪地层为相对静水环境的浅海一泻湖相灰绿色、棕红色泥岩、砂岩、石膏及膏泥岩,夹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上覆巨厚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陆相冲积砂岩和砾岩,粒度由下而上逐渐变粗。晚第三纪沉积环境由海相向陆相的转换可能代表了卡兹克阿尔特山构造变形的起始  相似文献   
364.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地震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以后,半个世纪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震级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旋即派出地质、地震与大地测量多学科考察队进行现场监测考察,获得了诸多宝贵资料(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2),为认识此次大震的构造类型提供了直接和间接证据,也为研究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孕育和破裂过程奠定了基础.很多研究者(乔学军等,2002;Lin et al.,2003;许力生和陈运泰,2004)根据该地震前后的GPS资料或地震波资料对该地震的破裂机制和破裂过程进行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地表考察的实测结果有差距.  相似文献   
365.
陈杰  南凌 《内陆地震》1992,6(1):25-38
通过对发生在活动构造挤压区内的Coalinga、El.Asnam、Spitak等地震实例及新疆活动褶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活动褶皱的分类、活动褶皱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其识别。指出同活动断层相似,活褶皱也有粘滑和蠕滑两种形成机制。年轻而快速增长的活褶皱不仅可能是发生地震的地点,其本身也有可能是连续地震的产物。我们称这些具有粘滑机制的活褶皱为地震褶皱;活动褶皱发育的挤压性构造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地震褶皱则是地震震源的一种“指示构造”。同时作为古地震标志,地震褶皱及其派生的近地表活动弯滑断层和弯矩断层等次生断层,其同震生长和滑动可以提供下伏发震断层的复发间隔及其活动历史;由于逆断型地震其发震道断层的滑动不仅在平面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而且在剖面分布上也存在不均匀性,其量从震源深处向地表有渐小趋势。故主要根据对第四纪地表变形的分析来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在活动构造挤压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平衡剖面法乃是识别和定量研究活动逆断层,特别是隐伏断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366.
山东省矿山地面塌陷状况与恢复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由来已久,属于一种人为的灾害现象,给矿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及生态平衡等方面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文章论述了矿山地面塌陷的危害,划分了地面塌陷类型,建立了山东省地面塌陷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关查询系统,以便及时了解全省矿山地面塌陷的分布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67.
回顾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计算机和网络发展的初创、奠基、发展3个主要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系统架构、技术特点和设备配置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认为中心初创时期主要实现了单机到网络时代的跨越,奠基时期主要实现了网络到高速网络的跨越,发展时期主要实现了高速网络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跨越。基于上述3个跨越,中心具备了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库管理、存储备份、核心机房保障和运行维护能力,能够保障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在总结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大数据快速处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存储管理、大数据异地容灾和大数据快速发布能力的未来建设展望,说明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68.
胡应龙  陈杰 《测绘通报》2015,(12):88-92
近年来,大型空间信息系统用户交互数据、业务监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不断增长。高效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迅速准确的检索、简便可靠快速的扩展已成为地学信息科学和水利业务应用领域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NoSQL和全文检索技术,在江西省水利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践中基于MongoDB和Lucene开源软件库设计实现了OGC Web地图服务瓦片数据的存储管理、海量空间矢量数据和元数据的全文检索。平台建设完成后大幅提升了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的效率,达到了100万条记录模糊检索毫秒级响应的目标,较好地实现了海量水利数据的管理,具有良好联通性和互动性、地理数据丰富的空间分析能力,期望能以此为基础带动江西省水利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江西省水利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69.
罗周全  陈杰  谢承煜  汪伟  刘晓明 《岩土力学》2015,36(6):1744-1751
为准确判断溜井受矿石冲击的损伤情况,基于影响溜井的损伤因素,构建了溜井受矿石冲击的损伤理论模型,并据此运用MATLAB计算获得矿石对溜井冲击的冲量分布。采用MADIS-FLAC3D数据耦合技术建立溜井冲击损伤数值模型,揭示了溜井冲击损伤的分布规律。综合运用空区激光探测系统(CMS)和大型矿床三维软件SURPAC,实现了对溜井垮塌三维信息的准确获取及可视化,并对所建立模型的计算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根据溜井冲击损伤模型计算得到溜井受冲击的范围标高为-265.83~-292.28 m,冲量在此区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标高为-272.88 m处达到最大,为13.52 kN?S;(2)通过数值模型分析得到溜井受矿石冲击一侧在标高为-264.12~-294.88 m区间段发生了位移变化,并在相应区间段形成一定范围的塑性区,说明矿石冲击破坏了此处溜井围岩的稳定性;(3)数值分析得出的最大位移监测值出现的位置与探测模型垮塌区域的最大断面标高一致,实际探测获得的溜井垮塌最严重区域形态与数值模拟确定的塑性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370.
石英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抗风化能力较强且性质稳定,是母岩信号的最佳载体。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石 英的释光(包括光释光OSL 和热释光TL) 灵敏度和母岩以及沉积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已初步被应用于沙漠沉积物的判源研 究中。河流与海域沉积物相关研究在国内研究较少,文章拟尝试对中国东部沿海三条重要河流(黄河、长江和浊水溪) 沉 积物中的石英释光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于物源判别的可能性。通过7 个粒级(<4 μm 、4~16 μm 、16~32 μm 、32~ 45 μm 、45~63 μm 、63~90 μm 、90~125 μm) 的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同一河流下游河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 石英释光灵敏度差异明显,<4 μm 和>45 μm 粒级的石英110℃TL 峰和OSL 灵敏度较小,4~45 μm 粒级较强;黄河、长江 和浊水溪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110℃TL 峰和OSL 灵敏度均有明显差异,尤其是63 μm 以下粒级,均表现为长江最大,黄河 次之,浊水溪最小。母岩差异和流域搬运-沉积过程是影响河流沉积物石英释光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沉积物在长江流域内 的滞留时间长,石英在流域内的辐照-晒退循环次数增多从而使其释光灵敏度增大,同时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富含微量元素 的火成岩产出的石英晶体晶格缺陷较多,这两者导致其石英释光灵敏度较大。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石英释光灵敏度继承了其 源区黄土高原的特征。浊水溪是山溪性短途河流,水面坡降大,沉积物可迅速被从源区搬运至河口区,石英接受辐照-晒 退循环次数少,且其源区母岩多以变质岩为主,这可能是其石英释光灵敏度偏小的原因。石英释光灵敏度随粒级的变化, 推测与石英自身发光性质以及河流中沉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有关。泥沙入海后,石英释光灵敏度虽然存在随海域搬运-沉 积过程增大的可能性,但据上述研究来看,其增加幅度可能远小于长江、黄河和浊水溪河流间石英释光灵敏度的差值,因 此可尝试利用细粒级(4~45 μm) 石英释光灵敏度为指标进行黄、东海陆架物源追踪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