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由于桩体与桩间土变形不协调,导致路堤填土内部垂直变形有差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入剪切位移法来分析路基填土中水平加筋体的变形和应力传递规律,在综合考虑填土力学性质(c, )和水平加筋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微元体平衡分析推导得到了桩土应力比、桩顶刺入量等计算公式。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公式的可靠性,并综合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2.
针对土钉墙内部稳定性分析问题,提出一种能同时确定土钉墙任意形状最危险滑动面及相应安全系数的全局优化算法。首先,基于边坡极限平衡法中的Morgenstern-Price法,考虑土钉的加固作用,推导土钉墙安全系数计算公式。然后,分析简单遗传算法(SGA)和禁忌搜索算法(TSA)的不足,引进自适应遗传算法(AGA),用禁忌变异算子替换自适应遗传算法中的标准变异算子,提出一种新型的混合优化算法--自适应禁忌变异遗传搜索算法(ATMGA),并将其应用到土钉墙内部稳定性分析领域,建立土钉墙任意形状临界滑裂面稳定性分析优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1)与单纯的SGA、TSA以及AGA相比,文中ATMGA法搜索效率高、收敛速度快且能准确地搜索到土钉墙最危险滑动面及其相应的最小安全系数;(2)土钉支护前、后临界滑面位置相差较大,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对支护后基坑的临界滑面以及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重新搜索。 相似文献
43.
红黏土的蠕变特性直接影响到红土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为了深入研究红黏土的蠕变特性,设计改制了一套基于杠杆加载原理的三轴蠕变试验装置。采用分级加载,对红黏土试样进行室内排水三轴蠕变试验,获得了不同偏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全过程曲线,采用"陈氏加载法"将分级加载曲线转化成分别加载曲线,并利用等时曲线法得出红黏土蠕变破坏阈值。将固结理论与Kelvin蠕变模型相结合以描述红黏土在偏应力作用下的固结-蠕变特性,然后利用一部分偏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建模以确定各模型参数,并以此建立出考虑固结-蠕变耦合作用的红黏土元件蠕变模型,最后采用所建蠕变模型对另一部分蠕变试验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无论是拟合还是预测的精准度都很高。 相似文献
44.
露天矿边坡破坏概率计算混合遗传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数值优化中的Powell法引入遗传算法中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遗传算法 ,并针对新疆雅满苏露天铁矿上盘边坡 ,提出了一种新的露天矿边坡破坏概率分析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准确可靠 ,克服了传统方法易陷于局部最优解的缺点。 相似文献
45.
针对目前软基沉降预测中最常用的生长曲线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足,提出将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应用于软基沉降预测。ANFIS将专家的模糊推理过程蕴含于神经网络结构中,使神经网络的结点和权值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避免了传统神经网络工作过程的"黑盒"性。同时该系统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既具有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又克服了它的局部极小值等缺点,预测精度也远高于生长曲线模型。最后用工程实例与生长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ANFIS模型优于这两种模型,特别是在模拟多输入变量、高维数下软基沉降预测问题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在软土地基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中,传统的瑞典条分法由于对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作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最终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对软土地基加筋路堤的加固机理和破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传统分析方法对加筋俸的加筋作用估计不足,据此,在充分考虑加筋体的加筋作用下,基于瑞典条分法提出了新的稳定性分析计算公式,通过实例验证该法比较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47.
铜官山选厂厂房属沿山坡坡面成阶梯状而建成的老厂房,其地基挡墙通常即是上排厂房的挡土结构物,又是下排厂房的内侧墙。由于承受载荷的复杂性珈上年久失修,其中铜浮车间内侧挡墙出现明显的破坏。本文简述针对该厂房所进行的地基基础工程勘察,地基挡墙加固设计和锚固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8.
讨论了小口径螺杆钻具马达的设计原理及各性能参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一个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模型,并给出了一个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49.
50.
安徽淮南小孙岗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一处紧邻淮河的堌堆状遗址,其文化性质属于双墩文化,炭化植物种子AMS 14C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约为7200~6800cal.a B.P.。本文通过对该遗址2012年9月至12月试掘时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发现了丰富的双墩文化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菱属残块,葡萄属、柿属种子,栎属、枣属、桃属、梅等核壳,炭化稻米以及一些杂草种子。炭化稻米的发现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属于水稻栽培区,而大量野生植物资源的存在以及各类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采集是小孙岗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方式。综合同时期已发掘遗址的动、植物考古资料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采集、渔猎是双墩文化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先民的主要生业形式,稻作农业在当时仍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生业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