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51.
基于钻孔柱状图将练江平原区第四系划分为9个基本层,通过对WYZK-06孔岩心的系统测年,标定了第四系的年代。第四系底部地层时代为中更新世,厚度约40 m,为陆相沉积。中更新统底部地质年龄为(325±32)ka,属中更新世中晚期;顶部为一套厚达10 cm左右的稳定花斑黏土层。上覆地层为上更新统,反映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之间有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中更新统分布局限于普宁—两英之间,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占据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表明练江平原是在中更新世发生局部断陷,在晚更新世以来开始接受大面积沉积。  相似文献   
452.
绿柱石是最常见的含有超轻元素Be的硅酸盐矿物,其准确定量测试一直是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领域的一大难点。本文总结了超轻元素微区测试的特点和难点,使用电子探针并结合全元素测试的思路对含Be矿物绿柱石进行微区化学成分分析,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果同时表明,全元素测试方法可用于硅酸盐矿物中氧元素测试。此外,应用此方法对于含水或是变价元素矿物可得到更为理想的元素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453.
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沉积时代的确定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没有精确的年龄数据,其顶部是否跨入了新近系,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作者在伦坡拉盆地西部鄂加卒地区开展野外调查过程中,在该剖面中部和上部新发现两套凝灰岩夹层,对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4.05±0.24Ma(MSWD=1.07,n=24)和22.64±0.33Ma(MSWD=0.45,n=17),时代分别为晚渐新世和早中新世。根据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和前人研究成果,将鄂加卒剖面的细碎屑岩地层重新厘定为丁青湖组,并将丁青湖组的沉积时代定为渐新世-中中新世。根据丁青湖组地层厚度及沉积速率估算,该组沉积持续时间在21~23Ma之间,其顶部地层的年龄在11~13Ma左右。由此可见,伦坡拉盆地接受连续沉积一直持续到了中中新世,这比过去普遍认识的晚始新世-渐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中部的古高度和古气候变化时间更晚。前人在该地区发现的近无角犀化石、攀鲈鱼化石、棕榈科叶片化石以及孢粉化石等研究结果共同证实,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晚期的古海拔高度低于~2500~3...  相似文献   
454.
鲁西蒙阴地区是我国金刚石原生矿重要产地之一,其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命名为常马庄单元。本文对该区金伯利岩地质特征进行了梳理,按岩石命名原则对该地区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不同岩石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命名,共划分了细斑微粒金伯利玢岩类、粗斑细微粒金伯利玢岩类和含碎屑细斑或中细斑微粒金伯利玢岩类3个岩石类型和13个亚类型,同时首次从早至晚划分了细斑微粒金伯利玢岩类→含围岩角砾中细斑微粒金伯利玢岩类→粗斑细微粒金伯利玢岩类的侵入序列。通过对前人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认为:以前套用南非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中心式火山喷发型成矿模式作为蒙阴地区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成矿模式不符合该区实际地质特征。提出了该区金刚石金伯利岩新的成矿模式为中心式—裂隙式复合潜火山隐爆岩浆序次侵入充填型岩浆侵入角砾岩筒及其伴生的岩脉、岩床模型。  相似文献   
455.
库车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史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制约了油气的勘探.本文测试了吐孜2井磷灰石、锆石(U-Th)/He年龄数据,建立了He年龄随现今温度/深度变化的关系,确定该区磷灰石(U-Th)/He体系封闭温度为89℃.综合利用(U-Th)/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模拟恢复了库车盆地吐孜2井中新生代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库车盆地吐孜洛克背斜形成起始时间约为5 Ma,新生代抬升剥蚀量平均约为670 m,平均抬升剥蚀速率为0.133 mm/a.根据新生代吐孜洛克背斜的构造演化分析确定了气源断裂活动及圈闭形成的时期,揭示了吐孜洛克背斜天然气成藏时间为5 Ma以后,且烃源岩生排烃、断裂活动及圈闭形成的时间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这是吐孜洛克油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应用(U-Th)/He技术研究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库车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6.

为满足国家高效低成本开发深层/超深层(埋深4500~9000m)油气资源的战略需求, 亟待发展适合我国地质禀赋的深层/超深层石油地质理论, 创新支撑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智能导钻技术体系.依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简称智能导钻系统), 面向深层/超深层系统性开展了油气成藏理论、旋转导向和地质导向钻进技术、远程决策系统和装备试验平台研究.深层/超深层特有的高温、高压环境和水的加氢作用能显著提高油气资源潜力, 多类型优质规模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先天基础、后期改造、深埋保持”, 多期成藏改造过程控制了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的差异性.围绕智能导钻技术体系的旋转导向(钻)、地质导向(测)、高速传输(传)、地面控制(控)四大子系统, 突破了旋转导向高精度动态测量与控制、非接触高效电能与信号传输,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全对称抗干扰天线系、高温高压仪器设计与封装, 井地数据传输非线性流体负载高精度伺服控制、强畸变信道微弱信号提取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旋转导向、地质导向、井地传输等10余支井下仪器, 实现了“钻-测-传-控”一体化智能导钻系统的集成总装.目前正在开展系统实钻联调测试, 力图研发“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生产应用”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导钻装备,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支撑.

  相似文献   
457.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的MSCT资料。全部病例行全腹部MSCT检查,其中19例平扫,2例增强扫描。薄层横断面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和曲面重组成像(CPR)等图像后处理。结果:21例腹外疝合并肠梗阻患者经MSCT检查诊断明确,MSCT薄层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腹外疝21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例,腹股沟直疝5例,切口疝4例,股疝2例,闭孔疝2例;其中13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8例为完全性肠梗阻。结论: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腹外疝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458.
海南岛峨蔓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市峨蔓地区火山地貌遗迹较多,尤其火山海岸地质遗迹在海岸带分布密集,且保存较好,具有较高地质科学价值.这些地质遗迹是雷琼裂谷火山带的组成部分,在潮汐及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在潮间带衍生出独特的自然景观,包括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典型地质(地层、岩石)剖面、火山机构和环境地质遗迹.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对峨蔓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进行分类,并对地质遗迹按照地质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价值进行定性评价,通过改进后的Fishbein-Rosenberg模型对地质遗迹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峨蔓火山海岸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特色鲜明,在国内较为典型,具备开发建设省级地质公园的基础,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极好场所,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59.
460.
红树林内生真菌因其高盐、高温、强光照、缺氧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独特的代谢途径,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使红树林来源的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红树林内生真菌领域中,曲霉和木霉属真菌是研究较多的两个属。本文对2018年1月—2022年10月红树林来源曲霉属内生真菌和2015年1月—2022年10月红树林来源木霉属内生真菌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按聚酮类、生物碱类、萜类、肽类与氨基酸类化合物等分别进行总结,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