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86篇 |
地球物理 | 75篇 |
地质学 | 268篇 |
海洋学 | 21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间歇性湿地作为湿地的特殊类型,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小气候、稳碳增汇等丰富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研究表明:全球间歇性湿地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特殊生境受到严重威胁,但目前学者对间歇性湿地的关注仍然不够,国内还未有系统的研究。影响间歇性湿地生态功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淹水和干旱时间间隔、持续时间、干旱暴露频率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受水文及地貌的差异控制。综述了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间歇性湿地类型和分布的影响,并概述了间歇性湿地在全球水-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间歇性湿地作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境,为毗邻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蓄水防洪、水质过滤、稳碳增汇等功能,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42.
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岩体中暗色岩墙的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来自锆石LA-ICP-MS和角闪石Ar-Ar定年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岩体以及周围地层中存在着大量暗色闪长玢岩岩墙,是岩浆物质贯入3组走向不同的裂隙形成的。对其中一个闪长玢岩岩墙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303.1±1.2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对从该闪长玢岩中分离出的角闪石进行Ar-Ar年代学测试,得到312.1±2.8Ma的坪年龄(1120~1400℃)和313.6±6.9Ma的反等时线年龄。对该闪长玢岩岩墙附近的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获得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9.0±1.0Ma。对侵入石炭纪地层的一个花岗斑岩岩脉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了315.3±1.0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上述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以西地区的暗色岩墙形成时代是石炭纪末期,不是前人所说的二叠纪。在这些岩墙形成之前,该区在石炭纪晚期还发育以克拉玛依岩体及附近酸性岩脉为代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上述围岩和岩墙的年代学资料揭示出该区闪长玢岩岩墙所占据的裂隙形成时代在315~303Ma之间,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岩浆活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时间方面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3.
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 T28- 12和 T28- 13白云母的 (181.4± 0.5) Ma和 (181.6± 0.8) Ma的 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 181 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的这期断裂平移活动,发生在高压-超高压带主体部分折返至中地壳后的早侏罗世,推测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造山带折返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带向 SE的斜向折返中形成的转换断层.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白云母、黑云母的 40Ar/39Ar年龄,指示了 139 Ma前(早白垩世)发生的又一次左旋走滑冷却事件.在这期断裂带左行平移的同时,大别造山带东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穹状隆升.剪切带糜棱岩中斜长石 40Ar/39Ar年龄指示剪切带在晚白垩世存在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为 97~ 92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成果揭示了 45~ 58 Ma前郯庐断裂带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分别对应于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两次伸展活动,并控制发育了断裂带东侧的潜山断陷盆地.而钾长石和磷灰石所在地记录的冷却时间显示,造山带内部的抬升都相应早于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反映造山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隆升并不受该断裂带伸展控制,而应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4.
在贵州全省地质图上,黔东南是一块特殊的部位,与处在扬子准地台的贵州大部分地区不同,这里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下江群,而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则只有零星分布。其中,震旦系与前震旦系下江群、石炭系与下江群或震旦系、 相似文献
145.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突破、推广与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能源系统分析模型(G C A M)为基础,设计和模拟基准与智能互联情景,探索在智能互联技术加快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道路.研究发现,与基准情景比较,智能互联情景下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系统更加高效,2050年一次能源消... 相似文献
146.
147.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8.
149.
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发生过3次油气充注事件,其中第2期油气充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时期。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3期大规模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VTFLINC),获得了3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索瓦组地层的古压力恢复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油气藏形成初期的超压系统阶段、形成高峰期的正常压力系统阶段和萎缩期的低压系统阶段。 相似文献
150.
本文对四川省若尔盖县北部-甘肃省迭部县中-下志留统[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温洛克统(Wenlock)]富有机碳硅质岩进行了无机化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环境,并建立研究区硅质岩形成及相关元素富集模式。主要对1个钻孔、2个剖面共28件硅质岩的岩相学、扫描电镜、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有机碳及Si、O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1)岩相学、扫描电镜分析,Fe/Ti、Al/(Al+Fe+Mn)(0.08~0.79)均值0.31、(Fe+Mn)/Ti,(La/Yb)N(0.12~1.41)均值0.54、δEu(0.81~3.36)均值1.55、∑REE(7.59~253.48)均值82.90,Si同位素(-0.2‰~2.1‰)均值0.66‰、O同位素(13.5‰~21.8‰)均值19.53‰、同位素对成岩温度的反演,显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Si、O稳定同位素显示),益哇硅质岩形成时陆源物质供给适量,导致与碳酸盐相关生物繁盛,少量样品受陆源物质影响显著。(2)岩相学、扫描电镜分析,MnO_2/TiO_2、Al2O3/(Al2O3+Fe2O3)、Al/(Al+Fe)(0.08~0.80)均值0.33、Th/U、V(28.6×10~(-6)~2261×10~(-6))均值454.42×10~(-6)、Ti/V,δCe(0.65~1.58)均值1.01、(La/Ce)N(0.60~1.314)均值0.97、有机碳(TOC)-微量元素二元图解,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热水喷流导致海底局部水动力较强的缺氧环境[特别是δCe、(La/Ce)N、稀土配分模式],部分硅质岩由于富集热液元素导致其具有洋脊、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古商丹洋南缘)热水喷流系统发育(导致海底水动能较强的)、缺氧状态的陆缘拉张裂陷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U、V、Mo、Cu、Ni等变价元素的富集,扬子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黑色页岩系产自扩张的大陆边缘缺氧-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