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 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 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 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 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 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 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 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kaB.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 5.1~1.7kaB.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 1.7~0kaB.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 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 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相似文献   
12.
骨架矿物—粘土矿物碱耗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高晓勇 《矿物岩石》1999,19(3):61-64
选择了克拉玛依油田二中区T2k1砂砾岩储层中的六种储层矿物,石英,正长石,微斜长石,Ca-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在不同的条件下研究了这六种矿物的碱耗量,还研究骨架矿物与粘土矿物按照一定的质量配比而成的复配矿物的碱耗量,探讨了矿物碱耗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单矿物的碱耗序列为,蒙脱石(S)〉高岭石(K)〉伊利石(I)〉微斜长石(M)〉石英(Q)〉正长石(J),复配物的碱耗总体上受粘土矿物控制,尤其是蒙  相似文献   
13.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部门通过电视这一载体,面向社会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传递气象信息,开展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它集决策服务、公益服务和专业有偿服务于一体,将气象信息和电视艺术相结合,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效果大;感染力强的特点。它不光体现了气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并日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成为收税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曾说过:“我新闻节目有时可以不看,但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必看的…  相似文献   
14.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南海2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碳酸钙含量, 综合分析整个南海海域碳酸钙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不同的区域海洋环境, 控制表层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变化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大陆架区, 碳酸钙含量主要受陆源非碳酸盐物质的稀释作用而较低; 大陆坡区, 碳酸钙因丰富的物源量、低的陆源物质输入量和弱的碳酸钙溶解作用等因素而呈较高含量; 深海盆区, 碳酸钙含量因强烈的溶解作用而较低.根据碳酸钙含量在南海整个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趋势, 推测南海纬度14°N以北的海域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为3700m左右, 纬度14°N以南的海域CCD为4000m左右.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对碳酸钙的含量分布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5.
斑蠖几种常见天然饵料的营养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饵料营养测试分析入手,化学和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价了斑鳠几种常见天然饵料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水蚤、水蚯蚓、野杂鱼均是斑鳠优质的饲料蛋白源及良好的能源物质;三种饵料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同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同为赖氨酸;斑鳠苗种培育效果比较,水蚤组显著优于水蚯蚓和野杂鱼组,而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根据西太平洋暖池WP92-5,WP92-3柱样沉积物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发现WP92-5柱样沉积物的磁性记录了3个地球磁场漂移(地球磁场极性反转),即Gothenburg,MonoLake(或Rubjerg)和Mungo(或Maelifell),其界限年龄分别为12.5kaB.P.,24.0(23)kaB.P.和31.0(28—31)kaB.P.;WP92-3柱样沉积物的磁性也记录了前两个地球磁场漂移。这一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对35kaB.P.以来地球磁场极性发生的3次短暂的漂移有明显的响应。由于两柱样都采集于赤道附近南半球暖池区,其磁倾角的变化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种船测数据集,本文采用点对点和Beitsch共定位比较法,对被动微波遥感观测海冰密集度产品在南极普里兹湾区域适用性展开了一系列评估。首先,根据2012年—2021年中国第29、31、37次南极科考走航船测数据,依据SIC大小的不同,对8种遥感SIC产品进行了分类定量比较,结果表明NSIDC/NT2算法产品在各情况比较中均体现出最高相关性与最佳稳定性,在共定位比较结果中相关系数可达0.926,均方根差12%,平均偏差仅2%。其次,为弥补基于AMSR-2传感器系列产品历史数据缺乏难以分析长期变化的缺陷,本文同时应用1992年—2000年ASPeCt船测数据集,以相同的对比方式对4种遥感数据产品的季节循环和长期变化信号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时间段反演准确度较2012年—2021年的个例比较结果有所降低,且反映出较大的季节差异,4种产品的偏差均出现从融冰期到结冰期的增长。该时间段内,基于SSM/I传感器的CDR与Bootstrap算法整体反演较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均方根差16%,偏差约为8%,但是在低SIC区域的反演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本研究表明,目前微波遥感SIC产品在较小...  相似文献   
18.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柴达木地块在中生代以前的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柴达木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基底,基底存在双重结构,包括元古宙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柴盆周边老山出露有下元古界区域热变质作用形成的达肯达坂群和金水口群,以及中上元古界的小庙群、冰沟群和丘吉东沟群。柴盆基底,在多登——小柴旦一线可能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断裂带”,断裂带西北部的基底塑型强、埋深大,新生界地层发育;而东南部基底具刚性,埋深较浅,第三系不发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盖层。自显生宙以来柴达木的演化,是与新元古代联合古陆的裂解,再到二叠纪中期北半球劳亚古陆的形成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一致的,寒武纪时,柴达木地块还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后逐渐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时已位于北纬12.7°。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形成,特别是中生代后逐渐演化为现今盆—山模式,主要是受到周边断裂带的控制,即柴北缘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因此,柴达木地块的演化,是在与周边地块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岩相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在区内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中识别出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两大沉积类型,并可进一步识别出冲积扇、河流(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潮坪—潟湖、滨海平原和滨浅海等7种沉积类型。陆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上扬子地区的四川盆地;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东南部湘赣粤滨浅海。在晚三叠世含煤岩系中识别出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构造应力转换面、砂砾岩体底部冲刷面和岩性突变面等类型的层序界面,将含煤岩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以三级层序为古地理作图单元,恢复了研究区的古地理格局。由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的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中心主要分部在四川盆地的乐威煤田以及华蓥山煤田、湘赣粤滨浅海地区的湘东南至赣西萍乡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