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各省域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逸  黄贤金  陈志刚  马其芳  张琳 《地理科学》2012,(12):1424-1429
依据空间均衡原理,分析了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的意义,采用2008年中国各省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数,对各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31个省份中,共计23个省份处于均衡状态,占74.2%。但均衡程度各不相同,良性均衡程度以上的共计15个省份,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3%;而处于失衡状态的省份虽然仅有8个,却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7%,且均衡度大多小于0.3,属于严重失衡。②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全国有8个省份处于过度开发状态,17个省份开发不足。③建设用地空间配置不仅应考虑到各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应重视开发强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协调,尤其应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将建设用地指标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32.
在湘南-桂北存在一条基性-超基性岩带,笔者对该岩带南部的香山岩体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该岩体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类,形成于板内环境,是在伸展作用下少量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3.
邓希光  陈志刚 《地学前缘》2002,9(3):216-216
湘南—桂东北—桂东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褶皱带的西缘 ,在此存在一条中生代玄武岩带 ,从广西浦北香山 ,经横县马山、平乐砂子、金秀龙标、平南双田到湖南的江永龙圩、道县虎子岩、宁远保安圩 ,产状上分布点多、面小 ,总体上大致呈NNE向断续分布达数百km ,主要岩石类型既有拉斑玄武岩 ,也有碱性玄武岩 ,形成时代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年龄为 81~ 2 0 4Ma。这些玄武岩总体上为单一岩性 ,为单个小岩体或岩柱产出 ,前人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同时在桂东南存在有一条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带 ,在横…  相似文献   
34.
小柯勒河钼铜矿床是近年来大兴安岭北段发现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本文研究的花岗斑岩脉侵位到花岗闪长斑岩中,围绕花岗斑岩叠加了新的蚀变和矿化。花岗斑岩内部和两侧发育有带状分布的钾化、硅化和绢英岩化蚀变,蚀变带内发育浸染状和细脉状黄铁矿、辉钼矿和黄铜矿,辉钼矿矿化尤为强烈,总体表现为中高温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本文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研究,揭示了花岗斑岩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和构造背景。获得岩石锆石U-Pb年龄为(131.42±0.39) Ma,为早白垩世。小柯勒河花岗斑岩的组成矿物主要为正长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石英,无碱性铁镁矿物及富铝矿物。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76.24%~77.55%)、富碱((K2O+Na2O)含量8.12%~8.44%)、贫MgO(0.09%~0.16%)、低CaO(0.30%~0.65%)的特点,A/CNK值为0.94~1.04,并富集Rb、Th、U,亏损Nb、P、Ti。岩石的(Zr+Nb+Ce+Y)含量和10000 Ga/Al比值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综合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的εHf(t)的值为-0.2~+4.0,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1 199~931 Ma,表明岩浆主要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增生地壳,形成过程可能有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及构造判别图,认为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弧后扩张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是大兴安岭中北段重要的钼(铜)矿化爆发期,这一时期侵位的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质侵入体,是寻找斑岩型钼(铜)的重要目标地质体。  相似文献   
35.
陈志刚  朱凯  刘杰勋  李文庆 《地球科学》2021,46(5):1710-1727
辽吉花岗岩是胶-辽-吉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限定胶-辽-吉活动带早期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由于辽吉花岗岩的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所以胶-辽-吉带的早期构造环境也一直没有定论.通过对牧牛河-大房身地区的辽吉花岗岩(牧牛河岩体和大房身岩体)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该地区辽吉花岗岩成因和地质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牧牛河岩体和大房身岩体分别形成于2 176±4 Ma和2 179±4 Ma.牧牛河花岗岩和大房身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它们都富SiO2(72.85%~77.67%),富碱(K2O+Na2O=7.65%~8.86%),贫Ca、Mg、Al(CaO=0.10%~0.92%,MgO=0.03%~0.09%,Al2O3=11.49%~12.67%),且K2O/Na2O值较高(0.99~1.83).牧牛河花岗岩和大房身花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都为右倾型,有较强的负Eu异常(Eu/Eu*=0.08~0.56)和较高的Ga/Al比值,而且岩体富集Zr、U、Y等高场强元素以及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Ba、Sr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计算表明牧牛河花岗岩(855~871 ℃)和大房身花岗岩(850~886 ℃)都属于高温花岗岩.较低的Nb/Y比值和较高的岩浆温度暗示牧牛河花岗岩和大房身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减薄的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大量A2型辽吉花岗岩的出现,再结合活动带内最近发现的钠质辽吉花岗岩和钙碱性中基性岩,表明胶-辽-吉活动带早期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36.
浅埋孔洞对地表反平面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刚 《岩土力学》2007,28(8):1655-1660
采用复变函数和多极坐标方法,构造了一个能够自动满足水平表面上应力自由边界条件的散射波函数,研究了地下任意形柱状孔洞对任意角度入射的平面SH波的散射及其对地面震动的影响,给出了浅埋孔洞附近地面运动的数值结果。定量分析了入射波长、入射角度、孔洞的形状和埋深等因素对地面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浅埋孔洞与水平表面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对局部地面运动将起到放大作用,在地面建筑物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地下隧洞的存在对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裂缝性储层是乍得Bongor盆地潜山油藏主要储集类型,研究区地震资料较差,基底成像不清,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裂缝预测符合率不高.近几年,在乍得多个潜山实施了"宽频、宽方位、高密度"(以下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勘探,基底成像效果有了明显改善.由于"两宽一高"地震勘探近几年刚刚兴起,目前利用"两宽一高"OVT处理资料预测裂缝的方法较少,主要是基于振幅随偏移距及方位角的变化的原理(AVAZ),目前主要的方法为基于椭圆拟合的各向异性强度预测法,本文首先应用椭圆拟合法预测了Bongor盆地P潜山的各向异性强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椭圆拟合法的局限性,进而首次在Bongor盆地研发并应用了基于统计法的各向异性强度预测技术,即首先通过道集规则化将不规则的道集处理成螺旋道集,然后在道集中统计振幅或双程走时的方差进行裂缝预测,在乍得P潜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预测符合率达到80%以上,平面规律性明显.  相似文献   
38.
通过野外测试方法,使用G856T质子旋进磁力仪对不同质量铁磁性物质在野外选定点位逐一测量,并使用GM4磁通门磁力仪对相同质量铁磁性物质在野外不同方向各点位测试对地磁场水平东西向D、水平南北向H和垂直向Z的干扰;结合天津区域地磁台站近年来受铁磁性物质干扰的典型实例,研究铁磁性物质对地磁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1)铁磁性物质对地磁观测干扰幅度的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接近,偏差与试验场地地下介质磁性不均匀和铁磁性物质的材料、形状、体积等有关;(2)铁磁性物质质量越大对地磁观测的影响范围越广,靠近铁磁性物质的磁场梯度大,等值线变密,反之亦然;(3)铁磁性物质对地磁场D、H和Z的干扰幅度及形态在方向上有一定的规律,可作为判定铁磁性干扰源方位的依据。  相似文献   
39.
浅析会同县城中心街滑坡特征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志刚 《湖南地质》1999,18(4):249-254,260
会同县城中心街滑坡是一个深层切层岩质滑坡,隐患巨大,本文论述了其特征及成因,选择了“排”、“固”、“挡”等综合治理方法来治理,达到标本兼治、减灾与兴利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及分馏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定方法和同位素的分馏机理是该类研究的基础.国际上已开展了一系列磷酸盐氧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分馏机理研究.在测定方法上,由初期的间接法,经高温还原/裂解法到氟化法,再演化到改进后的高温还原法(包括TC/EA-IRMS法),甚至激光原位技术,样品由实验室纯化学试剂扩展到各种复杂地质样品,在测量精确度、测量速度、样品用量、安全性和技术要求方面都有巨大改进.在分馏机理上,①尽管Longinelli等建立的关系式已获得了天然样品的验证,并认为是平衡分馏,但实验室模拟结果与其还存在较大差异(即没有达到平衡分馏).②在地表温度和pH条件下,无机过程均不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态磷酸盐和水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在高温(>70℃)及不同pH条件下,即使没有生物作用也会造成溶解磷酸盐和水分子之间进行氧的同位素交换,但不同实验室之间结果不一致.③在生物作用存在下,溶解无机磷酸盐和水之间在地表环境会发生强烈氧同位素交换,但除了PPase外,其余均没有达到平衡值.④磷灰石的氧同位素组成要比形成它的溶解态磷酸盐的值高1‰~1.4‰,因此在把Longinelli等关系式用于溶解态磷酸盐和水体系时,需要考虑该因素.同位素平衡分馏和条件有关,认为无机条件下的高温(>70℃)实验结果不一致,以及有生物参与的培养实验结果偏离平衡值,都是实验条件不同所致,包括pH、磷酸盐浓度、生物种类、生物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