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4篇 |
免费 | 1117篇 |
国内免费 | 13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3篇 |
大气科学 | 992篇 |
地球物理 | 1147篇 |
地质学 | 3480篇 |
海洋学 | 1008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505篇 |
自然地理 | 7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18篇 |
2020年 | 180篇 |
2019年 | 224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314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49篇 |
2011年 | 278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81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235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56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41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216篇 |
1992年 | 212篇 |
1991年 | 189篇 |
1990年 | 159篇 |
1989年 | 118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9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173.
174.
175.
针对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区,由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土体变形问题,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结合土体非线性流变理论,将土体本构关系推广到黏弹塑性;同时考虑土体力学参数及水力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高层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与隆起变形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详细研究了高层建筑荷载影响下的土体变形特征及此过程中土体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呈现漏斗状,以建筑物中心为漏斗中心,高层建筑荷载施加初期,高层建筑周围出现隆起,到达最大值后隆起逐渐消失;高层建筑底部浅层土体孔隙度、渗透系数及泊松比均呈现缓慢减小趋势,弹性模量呈现缓慢增大趋势;而高层建筑周围浅层土体的孔隙度、渗透系数及泊松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弹性模量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高层建筑影响区域浅部土体参数的变化趋势与土体的回弹及压缩有关。 相似文献
176.
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有助于准确估算该区域的土壤CO2排放, 对认识高原土壤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进行了定期观测, 结合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整个观测期高寒草甸土壤表现为CO2的源, 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范围为2.52~532.81 mg·m-2·h-1. 土壤CO2年排放总量为1 429.88 g·m-2, 年均通量为163.23 mg·m-2·h-1; 其中, CO2通量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活动层表层2 cm、10 cm、20 cm、30 cm 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均显著相关. 2 cm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和总辐射、空气温度、2 cm土壤盐分分别是影响活动层表层2 cm土壤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土壤CO2通量的最重要因子. 在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和整个观测期, 拟合最佳的温度因子变化分别能够解释土壤CO2通量变化的72.0%、82.0%和38.0%, 对应的Q10值分别为1.93、6.62和2.09. 冻融期(含融化过程期和冻结过程期)和完全冻结期的土壤CO2排放量分别占年排放总量的15.35%和11.04%, 在年排放总量估算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7.
178.
179.
铁木里克铁矿是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上一个高品位的磁铁矿矿床,赋存于石炭纪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中。矿区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以低温热液阶段的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为主。根据野外矿石组构以及镜下观察,该矿床可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目前该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磁铁矿和赤铁矿的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该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热液系统密切相关;辉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辉石未发生蚀变,只有角闪石轻微地发生了阳起石化。矿石中的黄铁矿硫同位素(0.1‰~2.9‰)显示具有深源地幔特征,磁铁矿的氧同位素(-2.7‰~0.5‰)暗示岩浆热液对成矿具有重要作用,以及成矿晚期低温热液过程对早先形成的磁铁矿起到了改造作用。结合区域铁矿带的成矿地质特征,本文认为铁木里克铁矿的形成主要与岩浆-热液系统密切相关,在大量磁铁矿形成之后,有少量成矿流体与海水混合,对矿床和围岩进行了低温热液蚀变,形成了充填在磁铁矿矿石气孔中的赤铁矿和黄铁矿。 相似文献
180.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地质灾害类型及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亚宁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10(4):67-73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收集的近40年资料,分析了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地质灾害类型及成灾方式,阐明了该段以洪水,风沙灾害为主要类型的灾害特点,通过对不同灾害类型的时空强分布统计分析,揭示了灾害过程的时空活动特点和区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