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106资料1997年9月以后才正式投入业务使用,省气象中心每天从9210网络上下发各种预报产品。在此之前的T106历史资料则由中国气象局提供,以便各省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用于科学研究,以及对T106资料在本省区的预报确率进行检验。目前只有3年的T106资料。为了方便使用,针对本省的需要对资料进行了整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后,检验工作可以立刻进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模式预报、概率预报、暴雨预报等项工作。1 T106历史资料形式  国家气象中心下发了1995~1997年共3年的T106资料,原始的T…  相似文献   
12.
日本24小时降水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从季节、月份、量级、地面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高空系统等角度对FSFE02、FSFE03进行多个评定参数的计算,找出了日本24小时降水预报的优势以及存在的误差规律,为充分运用FSFE02、FSFE03制作哈尔滨单站及全省降水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威  张志秀 《黑龙江气象》1997,(3):15-17,19
对1996年6月29日至7月1日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指出这场强降水是受江淮气旋的暖锋和锢囚2锋影响产生的。对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找出暴雨发生的条件,原因。为此类暴雨预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电信本地网引入GIS技术、建立电信本地网络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后在电信本地网络资源动态管理中的成功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1996~2004年福州市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探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选取代表性指标对建设用地和耕地数量与各自的驱动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较大;(2)地均GDP的提高、GDP总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是建设用地拓展的主要驱动力;(3)耕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则是建设用地占用、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保护政策强度。  相似文献   
16.
暴雨落区的诊断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95 ̄1998年6 ̄8月暴雨过程的样本提取,获得有大雨以上站点的样本记录639个,选取能够反映暴雨发生的9个物理量(T-Td、水汽通量散度、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涡度、散度、垂直速度、Q矢量涡度、Q矢量散度等)共16个要素值,用相对独立的方法,分别提取黑龙江省南部和北部6、7、8月暴雨发生时各要素的临界值,从而建立暴雨的诊断预报模型。另外,用该模型对1995 ̄1998年6 ̄8月的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两极冰盖消融及其质量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是联合国政府间专门气候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报告的重点关注内容.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2002年4月-2017年...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是在那拉提中天山构造带内发现的首个特大型金铜矿床,矿床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体的脆性断裂破碎带内。通过对二长花岗岩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年,获得25粒锆石加权平均值为(359.3±5.3)Ma,表明该岩体侵位时间为晚泥盆世末期,同时限定了卡特巴阿苏金矿金铜矿床的形成年龄上限为(359.3±5.3)Ma。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余石山铌钽矿区位于北阿尔金-柴北缘-祁连的交汇部位,该区域构造演化复杂.为了揭示矿区内二长花岗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运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理论及技术方法对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二长花岗岩的详细定名为中细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暗色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余石山的二长花岗岩属于钾玄质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的平均值为0.57,(La/Yb)N的平均值为11.09,说明该二长花岗岩体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高.根据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可判断该岩体为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81.3±1.7 Ma,形成于早奥陶世.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锆石εHf(t)的值为+0.4~+11.8,均为正值,二阶段模式年龄的范围为675~1 308 Ma,指示其源岩主要为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早奥陶世时期北阿尔金洋壳俯冲中南祁连陆壳密切相关,在中南祁连陆壳边缘的余石山地区(弧后),由于洋壳俯冲导致了陆壳的伸展从而产生了裂隙,俯冲产生的熔融岩浆通过裂隙上侵而形成了该二长花岗岩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