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斜坡运动”的概念及将斜坡破坏后岩土体运动形式调查研究视为首要任务的观点,对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早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首先,它丰富了岩土力学的研究内容,并使相关的测试技术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增加了工程实践的机会,阻挡斜坡运动的支挡、锚固工程及拦截等工程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大量防治工程的实践表明,以斜坡破坏后的岩土体运动形式及局部应力场分析为重点的研究并不能揭示引起斜坡破坏的深层次原因,还可能对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学科的继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1)接此观点进行类型划分时,将常见的斜坡破坏形式混淆或丢失;2)过分看重地形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3)对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环境条件这些关键因素缺乏深入研究;4)许多人热衷干用简化的岩土力学模型代替经过长期物理化学作用过程的非均质的、非连续体的工程地质模型。此外,在思想方法上,“斜坡运动”观点尚存在着重大缺陷。为此,笔者建议跨越“斜坡运动”的研究阶段。将研究的重点前移,对引起斜坡破坏的结构缺陷及环境条件进行定性与量化关系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地质工程的观点”进行防治措施的研究。笔者通过工作实践认为,这一技术路线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讨论了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多年工程地质勘查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作者深感有单独提出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一概念的必要。与之同时,文中也举出了大大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这一观点的成功实例。此外,作者认为,进行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查与研究的人员必须具有更中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首次讨论了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举出了在大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这一观点的成功实例。指出在进行第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查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口径钻孔组合桩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论文按照地质工程观点,简要阐述了小口径钻孔组合桩的功能优势。指 对其进行研究应遵循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其设计原则,展示了这一技术在西部大中所具有的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岩质滑坡的时间预报与水力启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岩质滑坡发生时间的适时超前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主要是缺乏对滑坡成生机理的明晰认识和未建立正确的量化模型。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和西南山区积累的大量滑坡实例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排除了地形控制论与地层控制论观点,阐明了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斜坡具有易滑结构;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有一定强度的诱发因素作用。故而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对滑坡发生的时间具决定意义。 鉴于地下水诱发的岩质滑坡分布最广,为建立正确的水力启动模型,本文归纳了近代典型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1)滑面是导水性差异最大的贯通面;(2)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长厚比多在20左右;(3)滑坡前缘段先启动;(4)临滑前在前缘段有渗水、冒水或喷水现象;(5)出水宽度之和远小于前缘段总宽度。根据这些特征和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的成熟理论指出jennings(1970)等人提出的岩质斜坡稳定性模型存在下列问题:(1)未表明贯通面上岩体重力分布状况;(2)空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前述滑坡现象和水力学原理相悖;(3)未考虑通水率问题。然后,本文按顺向坡中的易滑超倾坡和椅状坡两个类型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型和滑坡水力启动临界值(基本)计算公式。提出潜滑面的综合内摩擦角和通水率的确定方法:(1)滑坡反算;(2)对无水压滑坡滑面倾角和渗水边坡通水率进行观测统计;(3)剪切试验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4)物探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新模型的实用意义和应用范围,并对解决这类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途径发表了作者的认识,强调了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水资源的开发与防灾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首先从地学角度阐明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泛滥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有之。所以,单靠维原有自然状态尚不跳以防止咱中及长江中下游洪灾;在上游设置具有足够调洪能力的水利工程也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措施。根据四川盆地及其周转的水资源状况、工程地质条件和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笔者认为,在盆地北部边缘山区的嘉陵江(主要是涪江和渠江)上游修建拦蓄工程,不但可消除川中旱洪灾害,同时将大大地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威胁。为此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首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笔者非常赞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地质工程而非一般土木工程”的观点。关于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与设计问题,只有深刻地了解斜坡的结构和工程地质环境才能作好;而防治工程设计应当全面符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安全可靠”的原则。关于规范与技术要求的编制,主张全国统一的规范宜粗,仅强调普遍遵循的原则;而针对具体项目的技术要求则应详细一些。无论是规范还是技术要求均应为技术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关于市场运作,不赞同照搬《土木工程施工合同》(FIDIC)的作法,主张接防治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实际效果进行总价承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