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90篇 |
免费 | 1642篇 |
国内免费 | 10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3篇 |
大气科学 | 999篇 |
地球物理 | 1161篇 |
地质学 | 3535篇 |
海洋学 | 1025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512篇 |
自然地理 | 7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151篇 |
2022年 | 189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14篇 |
2019年 | 228篇 |
2018年 | 259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208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318篇 |
2009年 | 292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60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201篇 |
2000年 | 254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55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38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210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59篇 |
1989年 | 11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0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概况
1、项目背景
杭州市区(不合萧山、余杭)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2006年调查数据,距2007年已有一年多,由于杭州市区变化频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复杂,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调查成果质量,做到数据、图件和实地“三者一致”,为政府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决定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识别、判读实现准确并快速地提取出土地变更信息,更为精确地勾绘出变化图斑的边界线,外业核查时更为明晰、高效。 相似文献
112.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13.
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复杂的灾害风险系统中,风险并非简单相加,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是单一灾种简单相加得到的综合风险,缺乏可靠性。因此,此研究基于灾害风险系统理论,引入模糊信息粒化方法和模糊转化函数,利用模糊近似推理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的优势:1)不仅考虑了灾害风险系统中的确定性,而且还包括了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2)利用模糊信息粒化方法不仅减少了数据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了一些主观信息,使得评估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更有利于风险管理者和决策者为减少损失规避风险提供依据;3)通过模糊转化函数将不同灾种得到的不同量纲的量转化同一量纲的量,以便于综合分析和模糊近似推理,获得多灾种综合风险。以云南省丽江地区(市)的地震-洪水灾害为例,验证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软层次模型的实用性,并将其结果与世界银行灾害管理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灾害和风险研究中心所建议的风险评估模型(HMU-CHRR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本研究所建模型在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4.
上埋式钢筋混凝土拱涵受力特性及地基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洞属于填埋式构造物,其受力状态不同于普通建筑物。对涵-土体系作用机制认识不足和涵洞地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涵洞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甚至影响道路运营。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上埋式钢筋混凝土拱涵结构与土体的作用机制,得出了涵-土体系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涵洞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基处理的宽度、深度以及处理后的地基刚度对涵洞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涵顶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该效应的影响范围为涵洞两侧约3b(b为涵洞宽度);涵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涵顶土压力、基底压力和涵洞结构内力随地基处理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随地基处理深度和地基弹性模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实际工程中,涵洞地基处理宽度宜取b+2h(h为涵洞高度)左右,地基处理的深度和处理后的刚度应以允许沉降或差异沉降为控制指标,不应额外增加地基处理深度和提高地基刚度 相似文献
115.
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体自2003年起间歇发生小规模崩塌,2006年5月18日持续降雨诱发大规模滑坡。崩滑体产生的碎屑流被采空区内蓄积的老窑水卷携并铲刮沟道残坡积物冲向下游形成泥石流。该地质灾害由崩塌、滑坡以及次生泥石流所组成,呈现连锁反应,形成了崩滑流灾害链。以贵州省马达岭地质灾害链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地质环境条件调研和地质灾害链发育规律研究,确定以雨量、相对位移、倾角、渗压水头、泥位、次声为监测指标,在崩滑体后缘和泥石流沟口部位分别布置了相应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形成了集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数据解析、分析决策和预警预报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链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系统运行状况显示,该监测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质灾害链的变形特征,可为该地质灾害链的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6.
抗液化排水刚性桩是一种将刚性桩与竖向排水体相结合的新桩型。基于某建筑桩基工程,开展了抗液化排水刚性桩和不含排水体的普通刚性桩的沉桩对比现场试验,采用了动态土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内产生的土压力响应,对比了排水桩与普通桩沉桩对桩周土体水平方向应力及有效应力影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抗液化排水刚性桩能够有效减小沉桩过程对桩周深部可液化土体的扰动,在桩身近侧(距桩心0.6 m)深部埋深(-15 m)位置,排水桩的水平土压力响应峰值仅为普通桩的1/4;排水桩能够有效降低沉桩对可液化土层有效应力的影响,使桩周土体更加稳定;在单次沉桩过程中,对于浅部埋深(-5 m),排水桩对桩周土压力峰值的影响作用较小,对于存在可液化土层的深部埋深(-10、-15 m),排水桩对土压力峰值的有效影响半径可达4倍桩径。现场试验数据为抗液化排水刚性桩的桩间距选择提供了有力的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7.
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危害巨大,为有效防灾、减灾和救灾,需建立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表示和共享洪涝灾害信息。然而,目前事件信息模型主要是表示静态信息,缺乏对洪涝灾害事件动态过程的表示。本文从观测角度出发,建立顾及洪涝灾害事件阶段和动态过程的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围绕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提出了10类需建模的元素,并以MOF(Meta Object Facility)建模框架构建了十元组模型,通过映射方法实现模型编码方案与事件模式语言的映射。最后,以2010年梁子湖洪涝灾害模拟为例,开展了模型分阶段建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表示洪涝灾害事件的动态信息和实现洪涝灾害事件的动态建模。 相似文献
118.
119.
微差爆破模拟天然地震的数值分析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差爆破可以创造出与天然地震相类似的振动环境。为了更好地对爆破模拟天然地震进行研究和评价,在LS-DYNA软件框架内,建立了适合于爆炸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分析的实用模型,对原位土体场地爆破地震动试验进行了全尺寸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场地质点加速度-时程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因此,可以预先利用数值手段为试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同时,数值模拟还总结了现场试验中未得到的场地压力变化规律和振动规律,分析了爆破地震动与天然地震的异同,丰富了爆破地震动的研究,表明利用爆破手段能够近似地模拟天然地震,为微差爆破模拟天然地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经济、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