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55篇 |
免费 | 1719篇 |
国内免费 | 10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2篇 |
大气科学 | 1011篇 |
地球物理 | 1181篇 |
地质学 | 3588篇 |
海洋学 | 1038篇 |
天文学 | 57篇 |
综合类 | 520篇 |
自然地理 | 7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3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228篇 |
2019年 | 247篇 |
2018年 | 270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319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201篇 |
2000年 | 254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261篇 |
1997年 | 255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38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210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59篇 |
1989年 | 11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70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20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多波束条带测深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海底散射原理的多波束条带测探技术,其特有的高测量效率和宽测量范围使其成为现代海洋探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新方法与新手段。本文介绍了这种测深技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次海上试验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92.
193.
194.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生态效益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及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及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先后经历由经济增长主导和科技创新主导发展的阶段,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最大拉动力。经济带各省份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下游地区省份发展水平始终领先于上、中游地区省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保持科技、经济与生态三大系统及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5.
累托石的阳离子交换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累托石是二八面体云母层与蒙脱石层1:1规则间层矿物。本文阐明累托石矿物结晶构造与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关系。阳离子交换性能在累托石定量与定性、改型、合成交联累托石和有机累托石等方面的应用。并介绍氧化钛交联累托石和在机累托石的有关特性。 相似文献
196.
台湾峡谷中段沉积特征及流体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峡谷、高弯度水道等深水沉积单元中的流体活动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次研究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台湾峡谷中段的沉积特征及流体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台湾峡谷中段发育内堤岸(inner levee),它成层性好、地层产状倾斜,地震反射特征与峡谷西岸和下覆滑塌体明显不同,内部结构表现为逐级上超的特征,以侧向加积为主.曲流河和深水高弯度水道的点坝均发育于河(水)道拐弯处,由于离心力作用,沉积物在凸岸堆积形成点坝.该内堤岸位于峡谷中段直线型地段,不具备形成点坝的地形地貌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内堤岸是由垂直于峡谷轴向、自西向东的底流与沿峡谷向下的重力流交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7.
通过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的修筑和地温、变形、气温等相关项目的测试,经过对一个冻融循环过程观测数据以及针对试验工程中出现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涵洞工程冻土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8.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9.
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济阳坳隐成熟原油广泛分布于埋深小于2000m第三系储层,原油具有低炮煤,低饱/芳比,高非烃及甾,萜化合物保留复含量原始生物构型的特征,应用甾烷C27,C28,C29要对丰度,萜烷中γ蜡烷含量和姥/植比可将全区低熟油划分为三类,展现了生源组成和介质环境对原油性质的影响,文章结合现代藻类的低温生烃模拟,探讨了低熟原油成因机理,提出了低熟原油系列有机质早期低温演化阶段的产物,咸化的强还原环境富含低等藻类 相似文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