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4篇
  1997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陈乐寿 《物探与化探》1986,10(6):405-409
由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4—20日在古都西安举行。到会中国代表282人,分布在18个部、委的168个单位。  相似文献   
12.
13.
从INDEPTH-MT结果探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捍东  陈乐寿 《现代地质》1997,11(3):375-378
INDEPTH MT研究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未发现反映深断裂的电性显示,而在江孜和仁布之间见有规模宏大、底界深达55km、向北倾斜的低阻高导体。这表明该区可能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地表出露的实际位置。高导体范围内存在3组反映断裂构造的电性梯度带和畸变带。3条断裂带向北倾斜,沿纵深向主断裂带F3汇聚。其北侧,发育多条南倾断裂,它们共同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散状断裂构造特征。大规模高导体的存在与地下热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魏文博  陈乐寿 《现代地质》1997,11(3):379-386
西藏高原的隆升与工板块俯冲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关于板块俯冲的研究一直成为国际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一地学前缘课的研究现状;阐述了INDEPTH-MTR所提供的西藏中、南部全新的地壳电性结构特点;于质及深地震探测结果提出了对印度地壳俯冲过程的推测。认为,由于熔融及底熔现象可能使俯冲的地壳逐渐消减,并向北迅速减薄,所以估计印度板块俯冲的前沿不会超过当雄。  相似文献   
15.
陈乐寿 《物探与化探》1984,8(4):234-248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是通过地面上测量的天然电磁场在较宽频率范围内的变化来确定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分布状况,进而推断出有关地下构造和地层的概念。这种方法由于利用天然场作为场源,相对地说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低,且能达到相当大的勘探深度(几十公里),特别是不受上部高阻地层的屏蔽。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印度板块俯冲的探讨———据 INDEPTH-MT 研究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  西藏高原的隆升与印度板块俯冲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关于板块俯冲的研究一直成为 国际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一地学前缘课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 IN- DEPTH-MT 所提供的西藏中、南部全新的地壳电性结构特点;结合地质及深地震探测结果提 出了对印度地壳俯冲过程的推测。认为‚由于熔融及底熔现象可能使俯冲的地壳逐渐消减‚ 并向北迅速减薄‚所以估计印度板块俯冲的前沿不会超过当雄。  相似文献   
17.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二维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二维解释方法(从初始模型的确定至偏导数的求取),并编制了反演程序,对固安——霸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二维反演解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反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电磁测深资料二维反演问题,由于迭代过程中用数值方法求解修改模型参数后的地表响应函数,因而需要正演的时间相当长。本文引用快速正演的方法,缩短了迭代过程中正演计算的时间。从理论上将一般的二维(双)三次样条公式做了简化,应用到快速正演方法中,提高了效率。并以模拟的数据,实现了两个参数的反演。文中还就确定初始模型参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以 INDEPTH-MT 发现的西藏中、南部壳内高导体分布特征为依据‚结合西藏地热 学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构造带与冈底斯构造带的地壳热结构特点。认为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是以横向发育的中深层区域性热变异带迭加纵向延深的局部热异常带为其 地壳热结构特点。而藏中冈底斯地区则以宽阔热背景叠覆较大面积熔融或局部熔融层为地壳 热结构特点。就热量来源而论‚喜马拉雅地区以构造生热作用为主‚而冈底斯地区则来源于 炽热软流圈上隆和熔融或局部熔融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