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中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溪流获得样品,采用YE、Feo、FeSo、FeTo 4种选择性培养基,利用overlay分离技术,获得7株细菌菌株.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目前已分离得到的酸矿水微生物进行了比较.利用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可分为3个功能群:嗜酸性异养菌、嗜酸性自养菌、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嗜酸性异养菌主要与酸矿水中三价铁的异化还原和寡营养状态的维持有关;嗜酸性自养菌与酸矿水中铁、硫元素的氧化有关,是酸水中的生产者;中度嗜酸性铁氧化细菌能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并产生难溶性的矿物,可实现酸矿水与酸矿水底泥之间铁元素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2.
对广西栗木水溪庙矿区灰岩地层的地球化学剖面研究表明,受隐伏花岗岩侵入的喷气作用影响,F,Li,Rb的质量分数在地表灰岩中显著增高。在隐伏花岗岩岩脊(隆)部位之上,上覆灰岩在地表F,Li,Rb的质量分数达到峰值;在距离隐伏岩脊(隆)较远的位置,则含量明显下降,或没有异常反映。由此揭示,碳酸盐围岩中的喷气晕强度与下伏花岗岩顶面的隐伏深度有关,隐伏深度越小,喷气晕越强。F和Li的向上穿透厚度较大,约达600 m;而铷约为300 m。剖面中W,Sn,Nb,Ta等成矿元素的原生晕并不发育。但F Li喷气晕作为一种外带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对预测碳酸盐地层之下的隐伏花岗岩体及其岩脊(隆)有较好的指示效果。  相似文献   
73.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狮子山矿田内分布着一系列燕山期岩浆岩,岩性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富碱高钾钙碱性岩系,并有类似高Ba—Sr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Ba,Sr和LREE含量高,Y和HREE含量较低,LREE/HREE强烈分离,Nb,Ta,Ti强烈亏损,无明显的Eu负异常,Sr—Nd同位素具有EMⅠ型特征),由此推断它们具有相同岩浆来源。在区域拉张一伸展构造域中,由富集Ba,Sr的基性岩浆底侵熔融下地壳,并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74.
铜陵矿区废矿石次生氧化产物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陵矿区废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原生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组成,探讨次生矿物的形成机制。XRD及SEM/EDS分析表明,废矿石中残留的主要原生矿物为黄铁矿,次生矿物为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及次生硫酸盐矿物。原生矿物风化为次生矿物的过程是从黄铁矿的裂隙带等有缺陷的部位开始,逐步氧化成最终产物针铁矿。中间过程出现了矿物相及形态的多样性,局部可能会先形成中间产物水铁矿,由于水铁矿很不稳定,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很快转化成针铁矿或赤铁矿。针铁矿在风化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形态,针状矿物最先形成,随后重结晶成球状集合体和菱方双锥单晶,最后在废矿石表面完全覆盖一层土状针铁矿。SEM观察到的黄铁矿表面的生物矿物与最外层风化层上的菌丝类物质说明,在废矿石的风化过程中生物亦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风化过程中矿物表面微生物附着现象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风化作用作为最为重要的表生过程之一,与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局部环境污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附着能够显著提高矿物的风化速率.本文在总结矿物表面微生物附着现象及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微生物附着导致的矿物表观风化速率的上升和表面侵蚀现象,初步分析了微生物在矿物表面附着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强调了微生...  相似文献   
76.
湘南癞子岭花岗岩岩株侵位于燕山早期,其锆石U-Pb年龄为154~155 Ma,以富含Li,Rb,Sn,W,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Pb,Zn等贱金属元素以及H2O,F等挥发份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自下而上,在450~500m的垂直距离范围内,从黑鳞云母花岗岩带,经浅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锂白云母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77.
微生物广泛分布在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大气圈中,在矿物风化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门多萨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endocina)为代表性菌种,研究微生物与含铁蒙脱石矿物相互作用的现象和机理。通过测量反应溶液pH值、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段蒙脱石的XRD和红外光谱等,发现pH值在实验过程中缓慢上升,Si、Al、Fe元素不断溶出,矿物结构特征与主要基团也显示出相应的变化,表明细菌会破坏蒙脱石的晶体结构,并加速蒙脱石的伊利石化作用。根据分析结果推测,硅氧四面体优先被破坏,Si的溶出显著,P.mendocina可同时还原蒙脱石晶格中的Fe3+,并释放至溶液中。  相似文献   
78.
宝山铅锌矿床是湘南地区代表性矿床之一。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与156~158 Ma的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为确定成矿物质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宝山铅锌矿床的硫、铅、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δ34S值呈狭窄的塔式分布,变化在-2.17‰~6.46‰之间,平均值为3.13‰。δ34S值总体表现为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表明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花岗闪长斑岩和赋矿地层硫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中的硫主要由岩浆分异演化而来,岩浆中的硫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矿石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88~18.844、15.661~15.843和38.562~39.912,赋矿地层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268~19.166、15.620~5.721和38.364~39.952。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地层中的更富放射性成因铅,矿石中部分铅来自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有部分地层铅参与了成矿,岩浆中的铅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热液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岩浆和赋矿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之间,主要是由于岩浆流体和碳酸盐岩不同比例的水岩反应所致,测水组有机碳的加入造成了部分热液方解石δ13CPDB值偏低。  相似文献   
79.
白云岩的野外鉴别,过去主要根据其风化面的颜色、溶沟、岩石结构等特征。在矿井中工作时,由于这些特征往往不易清楚地观察到,因而给白云岩的快速鉴定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笔者等在研究工作中发现,长江中、下游某些矿区的白云岩有一种特征的发光  相似文献   
80.
Series of sedimentary hydrothermal-diplogenetic copper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scattering in the region along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ir metallogenetic mechanism is still in hot debat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ore-forming kinetics of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hydrothermal superimposition, and evaluate the role of sedimentary pyrite in the enrichment and precipitation of copper, a set of simulating experiments on the reaction between pyrite and CuCl2 solution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of the Dongguashan copper deposit, Anhui Province, 100 MPa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pres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were set at 450, 350, 250 and 150°C, respectively. The reactions between pyrite grains isolated from the Shimenkou strata-bound pyrite deposit and the solution with 0.2 mol/L CuCl2 and 1.0 mol/L NaCl were experimentally simulated. Then, variations in surface topography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the experimental pyrite grains were documen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uger electron spectrometry (A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he solution and newly formed minerals were analyzed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AE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echniques. Desulphurization of pyrite surface was observed and new copper minerals were detected. It is proposed that pyrite can act as a geochemical barrier for the enrichment and precipitation of copper from the solution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of sedimentary hydrothermal-diplogenetic copper deposit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