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88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Optimal Design of TMD Under Long-Term Nonstationary Wave Loadin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raditionally,the use of a tuned mass damper(TMD)is to improve the surviability of the pri-mary structure under extraordinary loading environment while the design loading condition is describedby either a harmonic function or a stationary random process that can be fully characterized by a powerspectral density(PSD)function.Aiming at prolonging the fatigue life of an offshore platform,this studyconsiders an optimal design of TMD for the platform under long-term nonstationary loading due tolong-term random sea waves characterized by a probabilistic power spectral density(PPSD)function.Inprinciple,a PPSD could be derived based on numerous ordinary PSD functions;and each of them is treat-ed as realiz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PPSD.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for theoptimal TMD design by minimizing the cost function to be the mean square value of the expectedlong-term response.A numerical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ed design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2.
土壤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土壤环境的变化在短时间内是缓慢且不易察觉的,但是在地球历史的演化中,它留下了一丝丝印迹,这就是古土壤,它包含了当时环境的大量依据,是5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产物,当人类出现后,尤其是近百年来在复杂的自然因素上又叠加了人为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的强度与日俱增,当它对土壤的影响超过其它作用后,例形成人为土壤,同时,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这些变化同全球变化和社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3.
选用1961—2020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和天气现象数据,根据辽宁省气候特点,分别建立雨涝年景、干旱年景、低温年景、高温年景和暴雪年景评价指标,构建辽宁省综合气候年景评价模型,实现辽宁省雨涝、干旱、低温、高温、暴雪单要素气候年景以及综合气候年景的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近60 a辽宁省高温年景显著增强,低温和暴雪年景显著减弱,干旱和雨涝年景无显著变化趋势。综合气候年景存在15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为显著的准3 a年际振荡周期。经历史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灾情以及业务实际应用对评估结果检验表明,建立的年景评估方法较为合理,可用于辽宁省气候年景评价。  相似文献   
154.
SAR影像中叠掩与阴影区域的识别 ——以湖北巴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R影像中叠掩和阴影区域的识别是滑坡监测中的首要工作,本文针对这一工作利用雷达卫星成像时的几何模型与图像处理中形态学方法综合识别叠掩与阴影区域,以ALOS-2数据为例,对比该地区雷达强度图像,验证了本文试验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5.
本文采用中国沿海地区13个探空站2010~2014年实测地表温度Ts与平均温度Tm数据,利用傅里叶级数分析法精化中国沿海地区Tm模型,并将2015年探空站实测Tm数据与精化模型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精化模型在Tm探测方面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其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的误差概率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6.
通过对多源遥感数据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遥感模型中的尺度效应分析,选择满足最佳空间分辨率和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对中原城市群区域2001~2013年的ESV实现了逐年逐像元水平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区应用于遥感模型输入数据的最适空间分辨率为30~1 000 m,相对于30 m尺度,其他尺度估算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小于0.4%;结合年际动态监测的需求,选择了MODIS数据产品(空间分辨率500 m,时间尺度1 a)作为遥感模型的最佳数据源;研究区ESV总值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速约为8.6亿元/a,但在持续增长过程中经历了3次波动,且表现得越来越剧烈;在空间上,研究区ESV多年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从西南向东部递减的趋势。研究表明此方法简单易行,初步实现了区域ESV年际动态监测遥感模型的准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57.
为厘清鄂尔多斯盆地长8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综合运用铁氰化钾和茜素红混合液染色薄片、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砂岩储层主要发育3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一期(准同生期-成岩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δ13CPDB在-3.7‰~-2.4‰之间,δ18OPDB为-10‰左右,其成因与碱性湖水中碳酸钙的过饱和相关;第二期(早成岩 B期-中成岩 A 期)碳酸盐胶结物以铁方解石为主,δ13CPDB为-14.8‰~-4.1‰,δ18OPDB为-21.0‰~-13.2‰,其主要受有机质热催化作用形成的有机酸轻碳源的影响;第三期(中成岩 B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铁白云石和铁方解石,δ13CPDB为-9.5‰~-5.5‰,δ18OPDB为-25.7‰~-22.3‰,其可能受有机碳源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发生溶蚀形成的无机碳源的共同影响。理论计算表明,碳酸盐胶结物导致长8砂岩储层孔隙度降低了约5.06%,其孔隙度损失率为12.05%~12.95%。该研究对有利砂岩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8.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点区域和黄金地带。海岸带地区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相当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其中,陆源污染物排海是导致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对威海市辖区海岸带陆源污染现状及深层原因的分析,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9.
针对台风影响期间的河道设防标准提出1种新的计算方法(三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同时比较规范推荐的Pearson-Ⅲ方法以及其它几种适线方法的计算结果,在三维概率预测模型和单因素概率模型的比较过程中,阐述了三维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在样本选取、多重致灾因素的选取、计算结果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0.
为了满足192道自然电位监测仪便携性、智能化、长时间自动监测的要求,解决现阶段电法勘探仪器的采集控制设备在人机交互性、续航能力、便携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将蓝牙、Wifi等物联网技术与地球物理仪器相结合,设计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采集控制软件。经过测试,该软件功能高效,数据传输质量好、运行稳定。在地质微生物自然电场信号检测实际应用中表现稳定,可以不间断监测超过36 h,数据采集准确度高、可视化效果好,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