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448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71.
妥进才  邵宏舜 《沉积学报》1993,11(2):118-123
大柴旦盐湖现代沉积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具明显的奇偶优势。链状类异戌二烯型烷烃呈植烷优势。二环倍半萜烷中以补身烷和高补身烷为主。长键三环二萜系列中C20三环二萜烷含量最高。甾烷中C29甾烷高于C27甾烷的含量。重排甾烷含量低而孕甾烷系列丰富。这是由盐湖相中特殊的生物构成和沉积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72.
Schel.  D 李才 《世界地质》1993,12(4):32-48
经过6年的地质调查,一张东尼泊尔喜马拉雅的地质图已经问世。该图东起锡金边界、西至加德满都山谷、北起高喜马拉雅顶部、南至恒河平原。这次调查还澄清了一个中喜马拉雅弧剖面的构造及构造地层问题。由此,西藏高原以南,东尼泊尔喜马拉雅可分为相关的以逆冲断层接触的三个构造区:(1)由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组成的高喜马拉雅逆冲片;(2)中喜马拉雅带组成的中喜马拉雅逆冲片;(3)由锡瓦里克群(Siwalik Group)沉积岩组成的低喜马拉雅叠瓦带。沿主中央逆冲断裂(MCT),东尼泊尔的高喜马拉雅逆冲片至少逆冲于中喜马拉雅变质沉积地层之上140 km,有可能在175~210 km之间。中喜马拉雅逆冲片伏于MCT之下,覆于主滑脱断裂(MDF)和主边界逆冲断裂(MBT)之上,剔除了MBT上盘不相关的逆冲断裂和近期不活动的MCT。低喜马拉雅迭瓦带是一个可见的迭瓦扇,其北缘是MBT,南缘是主前缘逆冲断裂(MFT),并覆于5~7 km的MDF之上。横穿东尼泊尔高、中、低喜马拉雅建立的均衡剖面表明,自MCT开始活动起,东尼泊尔喜马拉雅造山楔南北水平构造收缩量至少在210 km和280 km之间。沿底部的MDF逆冲作用,中、低喜马拉雅的南北构造收缩量为70 km,其中低喜马拉雅叠瓦带,Sun Kosi逆冲断层和MBT分别收缩25km、10 km和35 km。在15~25 Ma期间,从MDT开始活动起来,东尼泊尔喜马拉雅南北间水平平均收缩速率为每年8.4~18.6 mm。由于MCT向下伏MDF上的运动,和向MBT上的斜冲,以及在低喜马拉雅内叠瓦构造的逆冲作用导致MBT深部产状的旋转,因此,东尼泊尔喜马拉雅的构造几何学显示了一个总体“肩背式”(Piggyback)的逆冲序列。  相似文献   
673.
汛期暴雨预报微机业务系统是根据地市级气象台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它初步实现了实时资料的接收和处理、气候查询、暴雨分析和预报的规范化、客观化和准自动化,具有快速、简便、实用之特点,便于移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674.
采用连贯滴定量热法测定了NaCl-KCl-MgCl2-H2O四元体系298.15K时在离子强度为0.1-12.39范围内的热容、稀释热和相以表观摩尔焓值,结果表明,随该体系离子强度的减小,其热容值增大,表观摩尔焓值减小,该体系的稀释过程为放热。稀释热的大小取决于稀释起始离子强度与最终离子强度之间的差值。  相似文献   
675.
湛江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5年,李树勋将广东湛江一套灰白色砂砾与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互层的地层称为“湛江系”,时代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1964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地质处称之为“湛江群”,时代为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定为“湛江组”,时代为早更新世。由于湛江组的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区域差异较大,露头多未见底,上覆下伏地层多为松散物,加之各家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及研究程度不同,30多年来对湛江组的沉积相问题仍众说纷坛,例如广东省地质局(1972)认为湛江组的沉积相为海积、冲积;南海海洋  相似文献   
676.
通过对湖北省神农架巴山冷杉(Abies forrestii)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的分析,建立了1790-2011时段的年分辨率的δ18O年表。将树轮δ18O序列与邻近的巴东气象站记录的气候数据、大气环流数据以及南海海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树轮δ18O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树轮δ18O序列与该地区气候要素密切相关:与当年6-7月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当年3-4月温度呈正相关,与当年6-7月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同时,树轮δ18O序列与当年2-3月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9月南海副高面积指数(100E-120E)、1月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Zone 2,150E-120W)及4-5月南海海温(SST)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1月南方涛动指数(SOI)呈负相关。表明树轮δ18O序列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信息。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知神农架地区树轮稳定氧同位素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潜在价值,为进一步气候重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7.
北山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和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倍受关注且久有争议.晚古生代地层及其接触关系对探讨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该区地层学研究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构造演化的深入讨论.本文获得的北山红石山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炭统绿条山组、白山组”和“下二叠统双堡塘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6.8±3.5Ma、314.9±3.3Ma和299.4±5.9Ma,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相当于北山地区干泉组层位.原“白山组”与“双堡塘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不成立,表明石炭纪-二叠纪为同期裂谷盆地.原“绿条山组”与中泥盆统的角度不整合实为干泉组与中泥盆统的角度不整合,代表了古亚洲洋的闭合与增生造山时间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早石炭世之间.  相似文献   
678.
一、引言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CORS)是当今GNSS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极大地拓宽了GNSS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CORS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传输GNSS卫星观测数据,利用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广播,将电离层、对流层、GNSS轨道等因素引起的误差改正信息发送给用户进行实时定位,从而形  相似文献   
679.
近期系统的研究表明南极陆缘存在众多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指示性标志,尤其在陆缘周围的盆地中发现多条相关的地球物理反射层;同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皆有利于来自下部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形成适合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地热数据库,首先描述了陆缘周围的热流分布状况,再次计算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最后利用体积分方法初步估算了该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前景资源量。结果表明虽然陆缘周围的热流值相对较高,平均值达85.9 mW·m-2,但是由于陆缘海水深度大,形成足够强的压力,保证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赋藏,由此计算的前景资源量为0.97-1.63×1013 m3,表明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80.
在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4次评估报告影响下,全球变暖达到前所未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各国人民似乎对“气候变暖”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只要是灾难,不论水灾还是旱灾,不管是降温的雪灾还是高温的热浪,各国媒体均将这些灾害与“气候变暖”紧密联系起来,IPCC第四次报告也是如此.气候真的变暖了吗?真的那么严重变暖了吗?气候变暖真的给人类带来的只是可怕灾难而没有益处吗?水灾与旱灾是一对矛盾的2个方面,如何都能够由“全球变暖”一个因素所导致?地质记录表明,气候冷暖波动是地球气候变化一般形式,过去在人类能够影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以前,地球气候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冷暖变化着的.驱动地球冷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不变的气候是短期的,是暂时的,而变化的气候却是长期和永恒的.持续了约550年变冷小冰期于1850年结束,随后进入暖期则是正常的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最大可能只是叠加了变暖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2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认为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结果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