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23篇 |
地球物理 | 23篇 |
地质学 | 70篇 |
海洋学 | 13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10篇 |
1972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提出了一种Delaunay三角网支持下的等深线自动合并方法。首先提出一种避免进行地形特征分析的待合并等深线探测方法,用于自动探测待合并的等深线;其次,通过三角形筛选构建桥接区域,并对桥接区域进行扩展、填 相似文献
72.
73.
相干斑抑制是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 SAR)图像分析的重要预处理步骤。为了更好地抑制极化SAR图像中的相干斑,本文综合目标的异质性和结构信息,提出基于目标异质性的非局部均值滤波方法。首先利用K分布距离度量目标的异质性,并以异质性为基础,保留图像中的点、线等高异质性目标;然后计算图像块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最后将其作为度量非局部均值加权滤波像元相似性的权重系数,实现对Pol SAR图像的相干斑抑制。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相干斑,同时对细节信息和极化信息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性,能够为后续的图像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4.
75.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相似文献
76.
利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EMD),对南京地区2010—2011年6—8月近地面大气电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晴天、弱雷暴和强雷暴天气条件下大气电场的振荡特征。在单站电场仪观测范围内,以晴天大气为背景场,根据固有模态函数(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的动态特性,建立并验证了两种强度的雷暴临近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弱雷暴发生前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跳变幅度较平稳,而强雷暴跳变幅度逐渐加剧。对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进行三次样条插值,可直观地表征雷暴发生发展过程,延长预报时间至1 h。利用这些特征对92个独立样本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的准确率为73.3%,虚警率为14.5%。 相似文献
77.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梳理了土壤团聚体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发文时间、发文国家和地区以及关键词等把握土壤团聚体的研究方向、热点和发展趋势。近10年来,土壤团聚体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土壤团聚体在缓解土壤侵蚀、风蚀和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土壤团聚体研究的热点是不同土地管理制度或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土壤团聚体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同时发现对土壤团聚体的研究高度集中在中低纬度、中低海拔地区,而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关注不够。未来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仍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展开:(1)研究其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其固碳潜力;(2)研究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探究其对不同尺度水循环的影响;(3)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进一步开展深层次和外延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