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56篇 |
地质学 | 150篇 |
海洋学 | 3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采用地学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编制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并在定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基础上,编制出基于多种空间要素为背景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格局图,以构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最后分析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52.
对斯木科斑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年龄为(144±0.85)Ma,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斯木科斑状正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丰度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La_N/Yb_N=3.15~6.63)],表现为"右倾型"的稀土配分模式,岩石具有轻度的负Eu异常(δEu=0.54~0.66);微量元素以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斯木科斑状正长花岗岩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来源于地壳中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对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构造环境讨论,结合其所具有的I型花岗岩的特征,斯木科斑状正长花岗岩应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53.
254.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 岩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55.
广西大黎铜钼矿石英二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黎石英二长(斑)岩岩体出露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地区藤县大黎镇南部一带,LA-ICP-MS测得石英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U-Pb年龄分别为(102.8±0.9) Ma和(101.7±1.2) Ma.岩体SiO2含量为60.09%~62.91%,Na2O和CaO的含量分别为2.90%~3.08%,3.32%~4.35%,A/CNK=0.83~0.93,均小于1.0,100Fe3+/(Fe3++Fe2+)的值为37.76~42.93,里特曼指数σ变化范围为2.94~3.07,属于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总体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总体呈具有弱Eu异常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微量元素总体显示相对富集Rb、Th、U、K、La、Ce、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综合分析表明,大黎石英二长(斑)岩为壳幔混合源Ⅰ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大黎石英二长(斑)岩是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晚期后碰撞阶段张性构造环境的产物,与印度板块在该时期北移所引起的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所导致的弧后拉张有关.通过论述区域构造演化,探讨该岩体的基本属性、成因、形成环境,分析了有利成矿条件:①Ⅰ型石英二长(斑)岩为有利的成矿母岩;②矿区具有相对较高的Cu、Mo、Pb、Sn成矿元素背景值;③研究区的深大断裂和井字形断裂系统是控矿的有利地质构造.推测本矿区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100 Ma左右的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56.
257.
下庄地区航空放射性钾增高场的地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航放数据解译、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分析了粤北下庄地区钾增高场特征,对钾增高场的地质成因开展了初步探讨,为利用钾增高场开展铀成矿区域远景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下庄地区钾增高场主要分布于新桥-下庄断裂带的东侧,具面型展布和跨界(跨越不同期次花岗岩体界线)特征;钾增高场的形成与花岗岩成岩后富钾流体对围岩发生钾质交代作用相关,是水云母化蚀变场的具体反映。指出钾增高场的空间分布范围对下庄地区铀成矿作用的发育及铀矿床产出范围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依据钾增高场可以大致圈定水云母化蚀变场,快速圈出潜在的铀矿找矿远景区(带),有效缩小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58.
三清山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中的怀玉古岛弧地体之上,已知有9亿多年的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历史。山体面积229.5km^2、主峰海拔高程1816.9m,是在中生代区域构造隆起的背景上,又在三角形断块构造控制下进一步隆升的“隆上隆”山体,主要由“A”型钾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具有高硅、富钾、低钙特点。花岗岩体内为北北东、北西向两组垂直节理和帚状裂隙群所切割,这些垂直节理和裂隙的强度大、密度稀、延伸长、切割深,具张一剪性质,呈带展布,组成裂隙网络,又经冲刷剥蚀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是世界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完美结合的一个突出代表,并以奇特的景观形式展示了杰出的自然美。这些,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①三清山北临赣东北新元古代古板块缝合带及中生代陆内深俯冲带,这是一个重要的中生代构造一岩浆带,形成了中一晚侏罗世一白垩纪造山期和转型期“I→S→A”型花岗岩序列,三清山“A”型钾长花岗岩为该花岗岩序列中的最新成员,是研究西太平洋地区中生代陆内俯冲型花岗岩的最好园地。②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石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这种以锥状峰峦与密集峰柱组合型花岗岩峰林为特征的地貌景观——称“三清山式”花岗岩景观。她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③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最发育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名山很多。根据花岗岩景观类型特色,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花岗岩景观的成因,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景观为三清山、黄山、华山、泰山、普陀山和克什克腾,她们既代表了中国主要花岗岩景观的类型、也代表了花岗岩地貌的成因类型,同时反映了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构成一个花岗岩景观的序列,分别称为:“三清山式-黄山式-华山式-泰山式-普陀山式”和“克什克腾式”。其中的“三清山式”花岗岩景观,是具有世界对比意义的花岗岩景观型式之一。 相似文献
259.
三清山花岗岩体受北东、北西和北东东向三条断裂控制,形成典型的三角形断块山,地貌处于幼年晚期至壮年早期发育阶段。区内花岗岩峰峦、峰丛、峰墙、峰柱、石芽及造型石等微地貌景观发育,并较好地反映了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奇绝的景观,为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260.
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划分与资源潜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最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地质找矿勘查部署最直接依据。利用全国重要矿产潜力评价成果重新厘定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部署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有重要实际价值。成矿区带划分一方面要以区域构造环境及演化为纲,对成矿域、成矿省进行科学划分;同时要研究成矿本身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矿床的多元地物化遥等成矿信息,使得成矿区带符合成矿实际,能够直接找矿。部署区带是根据国家找矿工作部署出发,对成矿区带进行优选排序,具有引导导向作用,往往也能大大促进部署区带地质找矿突破。本次工作以23个矿种圈定成矿靶区,重要矿产地、物化遥异常等信息,并在最新划分的90个三级成矿区带基础上,划分了26个全国固体矿产勘查重点成矿区带,并进一步优选10个重点部署区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