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原地区落叶松林、阔叶杂木林、栎树林、油松阔叶混交林、竹林、柏树林、杨树林、河口草甸、农田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森林植被花粉组合均以乔木花粉为主(占50%以上),平原区杨树林、河口草甸和农田均以草本花粉为主(占84%以上),均较好地反映了样点周围植被特征。松树林松树花粉高于70%,周围有少量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占50%左右,周围没有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在30%以下。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仅占2.4%,杨树林样品中未发现杨树花粉,竹林样品中禾本科花粉仅占3.4%,表明落叶松、杨树、禾本科花粉均具低代表性;判别分析也表明落叶松和杨树花粉呈低代表性。受周围和区域性植被影响,农田样点农作物花粉占30%左右,说明农田环境不利于花粉保存,故花粉浓度较其他植被类型低。  相似文献   
42.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KG-*5〗, 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KG-*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的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的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的花粉类型,前者的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KG-*5〗,后者的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的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相似文献   
43.
末次盛冰期时,太行山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低于10%或更少;17000-10000aB.P.是一快速增温时期,森林覆盖率已比现在高,达20%-30%;10000-8000aB.P.的早全新世,森林植被进一步扩展,达20%-40%,太行山北段高于南段;8000-5000aB.P.是太行山森林覆盖度最好的时期,约50%或更多,但太行山南段的森林已开始遭到人类活动有选择的破坏;5000-2500aB.P.植被略有减少;2500aB.P.至今,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凉干的作用下,太行山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49年之前,森林覆盖率降至5%以下,解放后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虽有所恢复,也仅11.6%。植树造林仍是太行山区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4.
河北省嶂石岩风景区的造景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研究》2002,21(2):195-200
嶂石岩风景区的地貌形成于 37MaBP之后 ,由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三期地貌旋回组成。每期旋回中又遗留下了演化阶段不同的造景地貌。它们各具特色 ,奇、险、壮、美 ,为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宝贵地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45.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探讨了赤峰地区8000aB.P.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400-6200aB.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先人既狩猎捕鱼,也种植作物和放牧;6200-4000aB.P,,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劣,农业水平下降;4000-2500aB.P.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干,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2500aB.P.至现在,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气候温和偏干,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人类活动加剧。  相似文献   
46.
晚更新世时期 ,燕山西部山区是一种激烈动荡的地貌水文条件 ,东部山区较稳定 ,发育了河湖相沉积。孢粉分析和哺乳动物化石都表明当时是一种以草原为主的森林草原或苔原景观。其中 ,2 10 0 0aBP .之前的古气候为寒冷稍湿时期 ,2 10 0 0~ 170 0 0aBP .为极度寒冷时期 ,170 0 0~ 12 0 0 0aBP .为气温回升时期 ,12 0 0 0~ 10 0 0 0aBP .为气候动荡、发生逆转时期  相似文献   
47.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8.
冰消期以来宣化盆地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省宣化盆地黄家堡附近,作者通过对具有放射性碳测年支持的孢粉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区14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在14000aBP~9000aBP间,宣化盆地是以油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景观,海拔较高的山上还有云杉、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生长,推测当时的气候条件温凉湿润;至9000aBP~2400aBP间,宣化盆地的古植被演变成以蒿为主的草原景观,在水分、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生长着由柳、榆、栎、桦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推测当时的气候温和湿润;2400aBP以后,宣化盆地的植被演变成以藜科为主的荒漠化草原景观,气候以凉干为特征。   相似文献   
49.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99个样品的孢粉、炭屑、粒度等指标高分辨率地重建了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冰期之前(约1340 A.D.)乔木花粉含量多在25%以上,指示流域植被以森林草地景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环境不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小冰期期间(1340~1920 A.D.)乔木花粉多降低至15%以下,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指示气候整体变干,但不同阶段变干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小冰期早期(1340~1580 A.D.)孢粉组合中喜干的藜科花粉含量逐渐增加,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减少,PCA axis 1得分值多在0~1之间,显示气候偏干。该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炭屑浓度、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和磷(P)含量均最低,说明小冰期早期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小冰期中期(1580~1800 A.D.)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较小冰期早期更正偏,指示气候更为干旱。炭屑浓度、伴人植物、磷(P)含量和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均达最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小冰期晚期(1800~1920 A.D.)湿生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等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负偏,指示气候变湿润。该阶段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炭屑浓度和磷(P)含量较上一时期均略有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冰期中期略有降低。小冰期以后(1920年至今)喜湿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花粉含量减少,与小冰期晚期相比,气候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0.
中国北方森林群落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中国北方10 座山地16 个森林群落53 个样点的表土和Tauber 捕捉器花粉研究揭示了中国北方森林群落的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捕捉器花粉组合与表土花粉组合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花粉组合中共有类型80 个, 共有类型花粉百分比占总数的90%以上, 植被中的优势种通常也是花粉组合的主要类型。松林中松花粉浓度和通量均较高, 表明花粉产量与保存能力均较高; 云、冷杉林中云、冷杉花粉通量较低, 但花粉浓度较高, 显示虽然花粉产量较低,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好; 栎林、桦林中, 栎属和桦属花粉通量较高, 但花粉浓度较低, 说明虽然花粉产量较高,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差。花粉与植被关系判别分析表明, 表土样品与捕捉器花粉组合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区域森林群落特征及其差异, 但表土样品能 更好地反映植被的优势成分。花粉组合与样点气候因子的DCCA 分析表明, 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 捕捉器0.84, 表土0.72), 其次为年降水量(相关系数: 捕捉 器0.73, 表土0.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