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50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173篇 |
海洋学 | 77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64.
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以扬子地块北缘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岩相是研究成岩作用展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其与沉积相不同,反映岩石在一定的成岩环境下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的综合表现。在详细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扬子地块北缘地区飞仙关组8类成岩相、7类成岩亚相,总结了各类成岩相(亚相)的识别标志,探索了成岩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关系,探索了成岩相在点、线、面上的分布,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区展布,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成岩相研究方法,并将成岩相研究成果应用到勘探实践,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5.
本文是笔者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地理系和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学习进修期间完成的。文章分两部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性,同时着重指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目前的应用水平和范围,以及智能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6.
系统分析前人在沉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包括盆地分类理论、成盆机制理论、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和盆地充填过程理论。盆地分类理论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盆地分类方案,其发展趋势是基于资源与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分类和基于盆地演化的叠合盆地分类;成盆机制理论是定量模拟不同作用机制下(纯热机制、构造作用、负载作用)盆地沉降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成盆动力学模拟;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包括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临界楔理论和盐构造理论,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构造建模与三维定量变形分析;盆地充填过程理论主要开展不同构造成因盆地的充填过程对比与盆山过程的源-汇分析,其发展趋势是多元源-汇分析与定量化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构造关键前沿技术包括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构造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和基于三维构造恢复的裂缝预测技术。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包括了基于工业CT扫描成像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无损动态监测构造带内部变形演化过程,精确构建变形带三维空间展布形态;基于PIV的有限应变分析的物理模拟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变形的演化过程,直观展示应变分布特征,探讨构造应变动态分布规律;基于超重力离心机的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尺度构造流变过程,探讨岩石圈浅层脆性变形与深层韧性流变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7.
68.
69.
依据清代《翁同龢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中逐日的冷暖感知记录和同时期的器测月均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月为基本统计单元,对《日记》中冷暖感知记录反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日记》中的冷暖感知记录可以用于气候变化研究,但是最佳代用指标因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季节而异。总体而言,极热、偏热、偏凉、极冷日数对年内月到季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代表性较好,其中尤以偏凉和极冷日数最佳。 对于年际尺度上的气候波动,从季节对比来看,冷暖感知日数反演夏季(6-8月份)月均温的能力最差;从冷暖感知类型对比来看,极冷日数是多个月份月均温的最佳代用指标,1、3、5、9和12月份的最佳代用指标均是极冷日数。并且,还可以依据极冷日数的多寡识别极端冷、极端热年。由此可见,古代私人日记中的冷暖感知记录可以用于反演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化。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