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篇 |
大气科学 | 50篇 |
地球物理 | 61篇 |
地质学 | 173篇 |
海洋学 | 77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对隐伏正断层在均匀错动、倾斜错动和翘倾错动方式下地表土体的应力路径、破裂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地表破裂临界值,分析了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根据行业规范,提出工程建设“关注带”的确定方法,分析了“关注带”的宽度和起始位置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断层错动过程中,位于两侧的地表土体应力路径变化明显不同,下盘一侧和上盘一侧分别以三轴拉伸和三轴压缩为主;②地表强变形带与地表破裂带的分布并不一致,需要综合考虑等效塑性应变和总位移比2个指标来评价同震地表错动对建筑物的影响;③当隐伏断层错动的垂直位移达到3m时,工程建设“避让带”的宽度在10—9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厚度和断层倾角的影响最大,而工程建设“关注带”的宽度在150—400m范围内变化,受上覆土体的性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2.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异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气异常关联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58-2008年间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以及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显示,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呈同相变化,并以2~5年的年际变化最为显著.特别是近50年来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存在明显转折,即在1989年之前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呈减少趋势,之后表现为增多趋势.结果表明,西北部太平洋同期海气异常与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显著关联的关键区主要位于南海海域及其邻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该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而南海北部水汽经向输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引起华南夏季极端降水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可为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异规律、机理及模拟预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随着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重视和大力勘探,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的滩相储集层成为盆地内寻找新气源的有利层位之一。文中根据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研究区栖霞组主要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其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及若干亚相和微相。以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确定栖霞组发育2个Ⅱ型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划分出TST和HST两个沉积体系域。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台缘滩和台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尤以SQ2-HST滩相颗粒灰岩经过白云岩化改造后更具储集意义。 相似文献
24.
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绿岩带为太古宙绿岩带,是坦桑尼亚的主要金矿来源,被称为坦桑尼亚金矿带;铁建造(BIF)型金矿、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或石英脉型)是坦桑尼亚太古宙绿岩带中的主要金矿床类型,这两种类型金矿床赋矿地质体的物理性质不同,成矿环境差异,其与两种类型金矿有关的条带状含铁建造和剪切构造蚀变带所引起的磁场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岩石磁性特征、航磁异常特征、绿岩带地质特征以及该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大型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同时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在环维多利亚湖地区绿岩带上所发现的典型隐伏金矿床地面磁测异常特征,对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地区8个次级绿岩区带内寻找何种类型金矿进行了研究划定;提出盖塔(Geita)、东卡哈马(East-Kahama)等绿岩带以寻找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的铁建造(BIF)型金矿为主,穆索马—马拉(Musoma-Mara)、西卡哈马(West-Kahama)等绿岩带以寻找受剪切断裂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或石英脉型金矿为主,同时针对这两种类型金矿床所赋存地质体的物理特征,提出了寻找这两种金矿床的物探找矿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25.
根据中国东部冬季海陆热力分异和耦合作用关系,构建了纬向海陆热力差异指标。从大气环流和降水角度,揭示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对中国东部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基于此,探讨了局地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南地区冬季雾霾形成、转化和趋势变化的气候学关联。结果表明:冬季海陆热力对比显著的耦合区位于华南地区和菲律宾海东部海域,形成的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具有约17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其由强转弱的趋势突变明显。局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强时,华南地区冬季东北风异常加强,由东中国海(渤海、黄海和东海)及日本海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降水也呈现增强趋势,这有利于华南地区相对湿度的异常增加。受局地海陆热力差异调控,华南地区偏湿期和偏干期约以17 a的周期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偏湿期,华南地区雾日条件湿度基本保持不变,之后环境相对湿度逐渐降低,引起雾日偏少。由于华南地区本底(平均)相对湿度更利于霾的形成,在污染物排放或迁移累积增强的情形下,相对湿度的降低抑制霾向雾的转化,使得雾日持续减少,而霾日趋于增加,特别在21世纪初的偏干峰值期霾日增加速率达到最高。21世纪20年代华南地区相继进入偏干期,气候变暖导致饱和比湿加大,未来霾天气趋多趋强、持续时间长等极端特性和高危险性特点将更为突显。 相似文献
26.
27.
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南省城乡统筹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2个共生单元,既存在相互依赖与合作,又存在相互冲突与竞争。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选择城乡之间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度和共生协调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级指标并细分为22个二级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市城乡统筹情况进行了客观综合的评价,并对其统筹水平进行5个等级的划分,揭示了河南省城乡统筹空间分布上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最后,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区域基础设施、资源条件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探讨了河南省城乡统筹水平差异的原因,旨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战略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地质岩心钻探主要是为地质找矿服务的,钻探对象又主要以固体矿产为主。长期以来,困搅钻探工作者的两大难题是:1、硬至坚硬岩矿层(岩石等级为7~12级)占70%,钻进速度低,有的甚至用常规方法钻不动。2、矿化的越好,蚀变程度越高,构成矿层和顶底板“硬脆碎(酥)”特性就越明显。取心十分困难,取心数量不足,品质不好,人为贫化或富集现象严重,岩矿心纯洁性差,代表性不足,钻孔完全满足地质要求的比率只达50%多,直接影响矿床评价的速度、质量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9.
为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海洋灾害防治体系,提高我国海洋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文章以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为背景,在明确致灾因子、承灾体、灾害以及灾害风险和管理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洋灾害及其风险的特征以及海洋灾害防治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科学问题,并提出我国构建海洋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风险复杂多变且有所提升;提出以群-环-域为主体的体系架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海洋的响应和反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灾害与风险的特征和规律以及综合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海洋灾害防治等问题;在我国构建海洋灾害防治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和信息支撑、促进区域和全球联动联防以及提高全社会对海洋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水平。 相似文献
30.
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型造山带环绕的小型克拉通盆地,盆地核心为构造相对稳定的小型克拉通,边缘环绕构造活跃的前陆冲断带。与北美、欧洲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相比,中国含油气盆地规模小、构造活动性强。盆地普遍经历:(1)寒武—志留纪,各自漂离于大洋中的小型克拉通盆地;(2)泥盆—二叠纪,亚欧板块南缘地体增生;(3)三叠—古近纪,特提斯洋关闭,陆相断(坳)陷盆地;(4)新近纪以来,再生前陆盆地等四个构造演化阶段。从下而上叠合了早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克拉通盆地、早中生代陆相断(坳)陷盆地和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四个构造层序。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构造相对稳定,古生代发育多期不整合界面和大型古隆起;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置复合在其边缘,发育成排成带的构造。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叠合-复合性质决定了其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具有多油气系统、多源多阶段生烃、多期成藏、多层系含油气。中国中西部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包括古生界小型克拉通层序和中新生代前陆层序两大领域,其中早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古隆起及其斜坡、晚古生代克拉通层序以大面积岩性储集体、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以大型冲断带控制着油气的成藏与富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