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大陆原地复发强震的基本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罗灼礼  闻学泽 《地震》1995,(1):1-11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块相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弧板块边界力作用下,中国大陆有自己独特的现代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基本格架。格架是两组近似于对数螺线的现代构造滑移线,即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释放的区,带。在这种格架控制下,强震和大震在原地或基本在原地重复发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重要特征。本文还提出了i-f-j复发轮回模式和估计当前轮回强震复发时间的概率分布以及计算未来强震复发概率分式。为中,长期预测原地复发  相似文献   
22.
一 长方体等效源线性组合反演原理设以△X、△y为间距的矩形测区内,沿X、Y方向分别有I 1和J 1个测点,测点总数Np=(I 1)(J 1).又设场源赋存于测区下部一个大长方体Ω内,长方体最接近坐标原点的一个顶点的坐标为(X_0,y_0,Z_0).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3.
固体潮时频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作了介绍。采用Huang.Hilbert Transformation方法分析了固体潮数据,即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将复杂信号分解成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之和,求取三维时频空间的Hilbert谱。仿真实验和重力固体潮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调频调幅信号特征的提取。  相似文献   
24.
石英裂变径迹蚀刻条件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40%的 HF溶液、KOH饱和溶液和 19 mol/L的 NaOH溶液这三种常用方法对大、小颗粒石英进行裂变径迹蚀刻实验的对比发现,用环氧树脂固定的小颗粒石英样品,不宜用 KOH饱和溶液(150 ℃)和 19 mol/L的 NaOH溶液(沸点,约 120 ℃)作为裂变径迹的蚀刻剂,宜用 40%的 HF溶液;三种方法均适宜于大颗粒石英,但不同的蚀刻方法蚀刻效率不同, 40%的 HF溶液(29 ℃)的蚀刻效率最高,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40%的 HF溶液最佳蚀刻时间为: 温度在 4 ℃左右(冬季)时为 40 min,温度在 29 ℃左右(夏季)时为 30 min,可在全年室内常温条件下操作.  相似文献   
25.
26.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土层瘠薄,其土层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本研究以贵州岩溶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层的物质来源、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红土的定年、石漠化成因等问题的探讨,明确地提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二阶段模式;贵州岩溶区土层的主要物源来自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岩溶台地上广泛存在的红土是一种古土壤(1~25 Ma B.P.);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处地球化学碱性障导致稀土超常富集;碳酸盐岩类型与石漠化分布有着本质的联系.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南翼的响应、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重建工作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7.
洞穴化学沉积物气候-环境记录机理研究中,亟需了解各种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我们以洞穴滴水为主线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气候-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受控因素,判别了洞穴顶板土壤基本情况(自然和人为作用),分析了洞穴滴水的水动力特征,归纳了水文、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简单模型,考察了滴水的DOC、荧光强度及相关性,综合探讨了氢、氧、碳同位素信号传递过程及其受控因素,以及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的对比.当前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是发现滴水的溶解有机碳和荧光强度以每年4~6月最强,并与洞穴上覆植被条件成正相关;降雨对洞穴滴水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和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蒸发作用对氧同位素信号的传递有不大于2‰的影响作用;植被条件对滴水碳同位素信号起主导控制作用,δ13C值在湿热条件下低于干冷条件,明显受降雨稀释效应、水动力过程、方解石溶解/沉积作用和CO2逃逸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ZTD????????????????????£???????????????????????????????????????????????ZTD???????????????????????????ZTD???н?????????????????????????????????????????ZTD?????????????б????????????????????????в???AR?????и???????????????????????????????AR??????ZTD??????????????????????????μ??????????cm????  相似文献   
29.
基于多普勒雷达VAD算法的业务应用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小刚  费海燕  王秀明 《气象》2015,41(1):113-120
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风廓线(V WP )产品在业务预报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风廓线的某些特征结构与雷暴及强对流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反演得到风廓线产品的VAD算法缺乏了解,目前对VWP 及速度方位显示(VAD)产品的应用还存在一些误区。文章由单多普勒雷达反演水平风场的基本原理入手,回顾了VWP 及VAD产品在暴雨与强对流临近预报中的应用,并重点对VWP及VAD产品的业务应用误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0.
The complete form of the vertical vorticity tendency equation (the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Ertel potential vorticity equation to contain thermodynamic factors. In this study, a new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which has the same form as the original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is deduced from the absolute vorticity vector eq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entropy gradient. By comparing the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with the classical vertical vorticity equation, it is found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the isentropic surface is tilting, the two vorticity equations are in essence the same. The “baroclinic term” of the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is exactly equal to the solenoidal term of the classical on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ancellation between the two baroclinic items (the “slantwise term” and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change term) in the complete-form vorticity equation. In operational weather analysis, the tilt of the isentropic surface can be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of the isotherm on the upper-level isobaric map. For synoptic-scale motion, the vertical vorticity produced by the tilt of the isentropic surface is du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which is measured by the solenoid. The 3D solenoid is parallel to the isentropic surface, so the more tilted the isentropic surface, the bigger the projection of the 3D solenoi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baroclinic contribution can be interpreted based on the PV thinking theory,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rticity field and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field is not immedi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