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53篇 |
地球物理 | 39篇 |
地质学 | 322篇 |
海洋学 | 68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6篇 |
自然地理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群吉萨依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群吉萨依花岗斑岩侵入于群吉萨依背斜北西侧伏端下二叠统乌朗组火山岩中,具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基质具花岗质半自形微晶粒状结构,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组成.群吉萨依花岗斑岩具有高SiO2 (71.17% ~72.59%)、富Na2O(8.86%~9.39%)、贫K2O(0.07%~0.28%)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为0.87~0.92,A/NK为0.97~1.01,富集Th、U和Pb,亏损Nb、Ta、sr、P、Ti,相对于Th和U亏损Rb、Ba和K等,属过碱质-弱准铝质的分异Ⅰ型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花岗斑岩成岩年龄302±4Ma,即形成于石炭纪末—二叠纪初.岩石具有低的Isr(0.70512~ 0.70536)和正的εNd(t)值(+2.1~+2.7),样品的fSm/Nd值为-0.43~-0.56,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713~863 Ma,和该区早石炭世分布的玄武质岩石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测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是由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在角闪石-石榴石相的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432.
滇西地区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东段, 经历了特提斯构造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导致该地区发育大量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花岗伟晶岩脉, 具有极好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区域地质调查评价和地球化学填图显示滇西地区具备形成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良好潜力。本文以滇西地区黄连沟、黄草坝、那俄、杞木寨、麻栗脑、禾波、黑妈等含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伟晶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铌钽铁矿、独居石、锆石等LA-ICP-MS U-Pb定年手段, 对这些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点开展成矿/成岩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滇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始新世(ca.70~40Ma), 与中国其他地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年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存在多阶段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事件, 可能与区域新特提斯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这些年龄为探讨滇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规律, 有效指导区域找矿勘探部署和建立该地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433.
滇东南八布地区发育一套晚古生代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是认识古特提斯分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而其中以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杨万铜矿床,被视作区域找矿的突破点。目前,对这套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的构造属性及赋存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联系还存在争议。通过对杨万铜矿床中黄铜矿和黄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Re-Os等时线年龄为269±3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中二叠世,与火山岩(~270 Ma)大致同时;而初始187Os/188Os值为0.31±0.17,暗示成矿时存在热液流体与古海水的相互作用。区内玄武岩围岩和其它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八布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为一套N-MORB型蛇绿岩组合,代表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洋壳残片。杨万铜矿床应划归为与古特提斯分支洋裂解有关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其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34.
436.
内蒙古中东部浅覆盖区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演化的地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成为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一方面针对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覆盖层的揭露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沙质荒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覆盖层结构、风沙来源,驱动因素和演化趋势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沙质荒漠化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演变规律、成因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驱动因素-现今状态-影响趋势-地质解释为主线。分析认为:(1)、借助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气候变化可能造就中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大背景,新构造运动为沙质荒漠化的孕育圈闭了沉积空间。同时,因构造抬升使得周围山体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推动下易于风化剥蚀沙质的沉积;(2)、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是沙质荒漠环境重要影响因素,河流的改道和变迁也是沙质荒漠化发生的动力条件。现代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上丰富的沙物质是现代沙质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沙源;(3)、空间上半干旱典型的气候带是多动力复合侵蚀的根本原因,时间上,季节性风沙和河流的更替使得复合侵蚀作用更为突出;(4)、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改造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在上述背景下,以地质成因的角度揭示沙质荒漠化形成与演化,为荒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37.
438.
439.
针对验潮站水位变化序列非线性、非平稳特点,采用一种基于优化参数的变分模态分解和经验模态分解相结合的降噪方法。该方法先经过EMD分解原始信号后,得到低频和高频信号两个部分,再采用IVMD方法处理高频噪声部分,最后将两部分有效低频信号重构作为最终降噪信号。采用1组模拟数据和4个验潮站实测水位序列数据进行实验,并采用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评价降噪效果,结果表明,EMD-IVMD方法明显优于EEMD和传统的EMD方法,该方法在信噪比精度指标上分别提升1.67%和1.52%,在均方根误差精度指标上分别提升9.59%和13.51%,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40.
1前言数值预报是目前制作中期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已有很多文章介绍T63模式的预报能力但多为24~72h预报时效,且多选择某些较明显的天气过程进行检验,而对一般天气过程和96~120h预报能力如何介绍不多。本文对1996年8月1日至9月10日T63的500hPa24~120h数值预报25~70”N、80~155”E影响辽宁的主要天气系统及上、下游系统如新疆地区(35~50”N、80~100”E),蒙辽地区(35~50”N、100~125”E)、远东地区(35~50”N、125~140”E),贝湖地区(50~70”N、100~120”E),推库次克地区(50~70”N、130~140”E),鄂海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