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107篇 |
海洋学 | 13篇 |
天文学 | 107篇 |
综合类 | 73篇 |
自然地理 | 2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193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第24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简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8月7-1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如开了第24届国际天这联合会(IAU)大会,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5个学术讨论会,14个联合组讨论会,一个发展中国家天文学的专门讲座会和34个专业委员会及其所属工作组的工作会义,还在第29和第45专业委员会之间的联组会议以及三个大会邀请的科普讲座。简要介绍了会议概况,有关天体测量的联组讨论会JD2,JD6,JD12,JD13以及天体物理领域中的学术讨论会S201,S202,JD10等的讨论情况,并扼要介绍了这次大会通过的决议。 相似文献
22.
作者采用了麦克唐纳天文台1971.6至1979.0期间1658个标准点计算了地球自转曲线,并求得相应的UT_1—UTC补偿值为—330×10~(-10)。与BIH所求得的UT_1值比较约大3.6毫秒。由于现在麦台计算地球自转程序中未计及UT_1—UTC长期增大的影响,一般该值约为3毫秒/天,所以用不同时间间隔资料计算UT_2时,所得之值与BIH比较的结果随着间隔的增长而变大,且单次误差也随之变大。作者认为采用2天的测月资料计算UT_1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3.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24.
从宏观、微观和煤化学几个方面,研究了新疆和田县布雅煤矿一号井田主采煤层中硫的赋存形态、含量、变化规律及成因。并提出几种脱硫方法,对煤矿生产出质量好的洁净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等效附加应力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加筋土中筋的作用等效成外力加在土骨架上,取加筋土中的土体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能够适用于纤维加筋、分层加筋和土钉墙等不同情况,且能够克服一般复合材料方法中复合材料本构模型难以建立,和把筋土分开考虑的方法中接触面单元过多的弊病。但以前的等效附加应力法需要迭代计算,这给有限元编程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已有程序的改编。对等效附加应力法进行改进,只要在原有土的弹性矩阵或弹塑性矩阵中加上一个附加矩阵就可以直接求解。这就使得不需要迭代就可以直接应用等效附加应力法进行加筋土计算,大大简化了编程难度,改进方法的提出有助于等效附加应力法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对于不同生长期、不同湿度条件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茎、叶中多种类型植硅体含量变化的探讨,能够为植硅体形成机理研究和探讨植硅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长春市南湖为实验样点,于5—10月在3种不同生境(旱生、季节性水生和水生生境)采集芦苇样品,并分别统计芦苇茎、叶植硅体形态和数量.实验结果显示:首先,茎、叶植硅体组合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茎中帽型及个体较大的尖型等植硅体多于叶中,而叶中硅化气孔含量明显高于茎中.其次,随着植株的生长,芦苇茎中硅化气孔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鞍型植硅体含量变化较小而帽型植硅体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棒型植硅体含量逐渐增加、尖型植硅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芦苇叶中硅化气孔含量持续增加,鞍型、帽型等短细胞植硅体含量下降,尖型、扇型等个体较大的植硅体含量逐渐增加.最后,不同植硅体类型的含量在3种生境中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茎中植硅体的数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而芦苇叶中硅化气孔含量由旱生生境向水生生境逐渐增加,可见叶中硅化气孔含量的增加可以指示相对湿润的生境条件.总之,芦苇茎、叶内不同类型植硅体的数量对植株生长及不同湿度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对芦苇植硅体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湿生植物植硅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为探讨植硅体对古环境、古气候的响应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本文提取长白山西麓哈尼、孤山屯沼泽地晚更新世以来泥炭沉积中所含的高分辨率无机矿物颗粒信息,追索泥炭灰分的物质来源、粒度组成特征及规律,进一步揭示本区泥炭灰分粒度的古环境意义。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西麓泥炭灰分颗粒粒径集中在1~350 μm,灰分组成以各类粉砂为主;本区泥炭灰分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以二段式占多数,频率分布曲线呈现单峰(10~100 μm)、双峰型(10~100 μm,100~1 000 μm)特征,搬运方式以悬移和跃移为主。由于本区沼泽地地处湿润区,泥炭灰分的粒度组成主要受到流水动力变化的影响,沼泽地水文状况的变化引起了泥炭灰分粗细的变化。因而,长白山区沼泽地泥炭灰分的粗细主要指示夏季风强弱,可用于反演古降水的变化。晚更新世以来泥炭灰分粒度的变化曲线显示本区全新世9.2 ka,8 ka和5 ka存在干旱事件,古降水历史具有“干-湿-干”旋回。由于这些干旱事件与全新世几次著名的冷事件几乎同时出现,故推测本区古气候模式为冷干和暖湿组合。 相似文献
28.
29.
30.